第19章 兵谏(1/2)
黄得功坐在行宫门前,盯着宫门,默然无语。
他当然不是那种因为皇上杀了几个老百姓就灰心失望的人,但是眼前的局势确实足够令他灰心失望。
若是在平时,官兵杀了几个秀才,着实不算事情,可是现在办这种事,无异于授天下以柄。
就算是黄得功,也不得不承认,大明朝不可能再兴了,可是,这些反贼连个好死都不肯给大明吗?
如果现在四大反王直接冲进来,崇祯尚有可能挣一个“死社稷”的名声。然而,尽管城内百姓群情汹汹,甚至有人试图攻击黄得功的部下,想打开城门,联军却不急着进城。
而且,联军只驻扎在城南,根本不围城,这是生怕崇祯不跑啊。
可崇祯若是跑了,能跑到哪里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李成栋一样,北渡黄河。可那样一来,朱家列祖列宗的脸,可就丢得一干二净了。
黄得功是绝对忠于大明,忠于朱氏,忠于朱由检本人的。但是他理解的忠,恐怕和崇祯理解的不太一样。
刘文炳、巩永固二人出了行宫,看着门前满地的血迹,不由得打了个哆嗦。黄得功问道:“圣上主意定否?”
刘文炳说:“圣上欲行,请靖南伯点兵护卫。”黄得功点了点头:“那二位欲行否?”刘文炳和巩永固互相看了看,巩永固颇为尴尬地说:“圣命难违。”
刘文炳和巩永固当然是不愿意逃跑的,他们都有一大家子人,一旦离城出逃,兵荒马乱之中,谁知道能活下几个。而留下投降,不过就是发配到江西去和桂王他们一起种地罢了。这年头,能安安心心做自耕农,根本不能算惩罚,是优待还差不多。
另一时空的刘巩二人在闯军进京时都一死以殉崇祯,但那是有对闯军不了解的因素在内的。而且在这个时空,经过从京城出逃的这段经历,他二人那种忠君报国的锐气被大大消磨。困守开封的这段日子里,他们看遍了各种大明要完的预兆,实在是提不起精神了。
黄得功一言不发,转身离开了。
此时跪在崇祯面前的,是他最信任的两个人:杨嗣昌和高起潜。
当初祖大寿投降西营的时候,也没为难杨嗣昌,杨嗣昌带着几个亲信跑路回了开封。如今开封朝廷已经卷堂大散,崇祯信得过的人不剩几个了,但他对杨嗣昌和高起潜的信任还是一如既往。
高起潜说:“流贼得意忘形,在城北没有防备,有新卫营护送,可保护皇上离开。只是,随行人员不宜太多,新乐侯和驸马两家人,若尽数随行,恐怕行动迟缓。”崇祯犹豫了一下:“那就让他们留下吧,流贼获桂王而不杀,想来也不会为难他们。”
高起潜是崇祯朝所有太监中最“知兵”的,但这个“知兵”也仅限于他不会作大死而已,了解基本的军事常识。真要是指望他打仗,那只能打出“绝不中围城打援之计”的战绩,不过要是指挥逃跑,他还做得来。
杨嗣昌作为文官,则要多考虑政治上的问题:“若是到了河北,则朝廷权威再不能行,一旦落入东虏之手,必成傀儡,是以渡河之后绝不能前往封丘县城,应向东走朱家寨,至长垣县黄河泛道一带,该地属大名府辖下,卢九台在此经营多年,民心仍在,长垣以北,乃是袁时中家乡滑县,有袁部零星兵马活动,可往依之,再做打算。”
所谓袁时中部的零星兵马,其实就是大名本地的反清义军,有那么几个袁时中的故旧参与其中,因为袁时中的名气大,所以很多队伍都打他的旗号。其实这些队伍和山西义军的关系更密切,接受援助也主要是从曹营那里接收。在大清的衬托下,有不少读书人加入了义军的队伍,所以在开封朝廷看来,他们还算好打交道。
崇祯是经过了长期的考虑,才做出了逃亡的决定。其实现在的崇祯,已经不认为四大反王抓住他之后是要杀了他了。自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