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苹果(1/2)
从统计结果来看,今年营县和南平两个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居然占了整个农业生产面积的三分之一,经济作物的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比例超过四成,其中,花生和苹果加起来占了90以上。
这个结果推翻了傅松几十年的常识,花生和苹果是沐城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不假,两种经济作物的收入加起来占所有经济作物收入的90也正常,傅松唯独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及其收入占比感到意外。
不是低了,而是太高了。
回头检查了一遍,没有算错,那就应该是真的了。
如果说十年后,不,不用十年,五年后是这个比例,傅松觉得很正常,但在1985年就达到了三分之一,傅松实在是想不通。
傅松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什么东西是自己长期所忽视的,就连上辈子都没注意到。
如果能找到原因,这不就是一篇论文了吗?
大学老师评职称靠的可不是拍马屁,而是货真价实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怎么核定?一是研究课题,二就是论文了。
农业、农村、农民所谓的三农问题,也是人文地理专业区域经济方向的研究内容之一,傅松倒不担心跟专业不搭边,所以他决定着重针对这次调查所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老子就是这么敬业,放假休息都不忘做研究,老子都佩服死自己了!
为了确保调查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必须扩大调查样本,傅松打算暂时不回沐城了,接下来的时间都用来做调查。
花生种植情况的调查最为简单,整个沐城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花生。
苹果就有点麻烦了,虽然苹果是沐城的特色产品,但在80年代并没有全面推广,种植面积有限,至少目前石河村就没人种苹果。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在苹果万元户、十万元户的刺激下,人们一窝蜂种起了苹果树,石河村正是从91、92年开始兴起了苹果热,结果幼苗刚种下,93年苹果市场饱和,供过于求,一斤一毛钱都没人要。
傅松隐约记得,好像三姐夫宋新明很早就开始种苹果了,不如先找他打听打听,心里多少有个数,免得调查的时候被糊弄,这也是做调研的一种策略。
宋新明家不是马驿乡的,离石河村有段距离,上午八点半出发,正好赶上他家吃午饭。
傅香一直不知道傅松回来了,乍一看到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老三,你咋回来了?被单位开除了?”
傅松:“……。”
宋新明忙活着给小舅子拿碗筷,“香,咋说话呢?老三多老实的一个人,怎么会被单位开除?”
傅松逗弄了会儿小外甥女,这才解释道:“我换工作了,5月份从开发区调到了沐城大学当老师。三姐,你怎么跟二姐一模一样,就不盼着我点好。”
“当老师有啥好的,凶巴巴的,讨厌死了。”傅香对老师这一职业存在深深的怨念,她学习不好,上学的时候没少挨老师揍,而且老师每次揍她的时候,都会把傅冬和傅松拿出来做对比,都是一个娘生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宋新明不喝酒,把酒瓶子递了过去,“你自个儿随意,我就不陪你了。”
没人陪着,傅松也不愿喝酒,拿了个馒头咬了一口,“三姐夫,我记得你们家有苹果树吧?”
“有,还不少呢。82年分田到户后我就开始种,刚开始只有一亩五十棵树,去年又种了两亩一百棵。”
“这两年收成咋样?”
宋新明笑着摇摇头:“哪来的两年,就一年,82年种的去年才开始结果,去年种的得明后年。去年的收成一般,比不上那些老果园,很多都是从建国后就开始不断培育,承包后当年就有收成,不像咱们这些新移栽的,还得等两三年。”
“你当时咋没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