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观时待变(3/4)
智瑶笑了笑,反问道:“你以为应当何时攻打?”
这一次,智开没有马上回答。
郑人对“新郑”极度偏爱,长期屯驻全国七成左右的兵力,维持十万人足够吃两年的囤粮,尤其城内的水井多到吓人的地步。
“新郑”位于黄水和洧水两条河系的交汇处,注定了地下水资源不会缺少,换作其它地理位置,真不是越多的水井就每一口都能保持水量。
有足够的粮秣,再加上没有缺水的困扰,并且城池还是当世第一坚城,不在人的思想上出现问题,外敌单纯想要使用武力攻克真的是太难了。
有一小会之后,智开才说道:“先行歼灭‘宛’城之敌,使‘新郑’沦为孤城。待楚地受袭消息传来,搅乱楚人军心。或是攻城之时?”
智瑶觉得智开的眼光已经可以,说道:“‘新郑’周边既然多水,为何不可使用水攻之策?”
水攻?智开很清楚原国这一边没有在黄水或是洧水修坝,不由用困惑的眼神看向智瑶,呐呐地说道:“孩儿观‘新郑’地势,若非接连暴雨,确难实施水攻。”
没错的,郑人真是选了一个都城的好所在,保证了水源充足的同时,还不惧怕水攻。
除非老天实在作美,要不然无法采取水攻这一点,智瑶已经从公输氏和窦氏那边得到证实。
这一下,智瑶对智开就更满意了。
开国之君的能力和眼光不够很难打下江山,继任之君完全不懂军事则是极容易丢了江山。
智瑶不奢望智开有多高超的军事才能,一些基本常识怎么都应该懂,才不会容易被朝臣瞒骗和误导。
“敌军突遭围困,城小粮寡难以持久。你率常备军前往,务必全歼之。”智瑶说的是‘宛’那边的联军。
智开知道这是摘桃子积累声望,由于年轻气盛有些犹豫,最终还是服从了智瑶的安排。
八天之后,也是智开抵达“宛”的第四天,关于宋军新动向的消息传了过来。
“六万宋军已至‘制田’,再有三日便可抵达‘菟氏’。”司马穰苴将沙盘上代表宋军的旗子挪了一下。
韩庚问道:“如此说来,宋国果真与我作对?”
司马穰苴答道:“太子率军往‘宛’,如若‘宛’之敌军尽灭,‘新郑’短期之内再无援军。”
下面的话完全可以不用再说。
宋国本来就是看出形势对楚国为首的联盟不利,出于唇亡齿寒的觉悟才选择站到原国的对立阵营。
之前,宋国君臣因为犹豫已经失去支援“新郑”的最佳时间,眼见着原国只是口头答应归还曹地,归还日期却是一再没有给予正式答复,不管是为了让原国松口,还是出于增加原军压力的需要,继续朝“新郑”进军总是有必要的。
司马穰苴有点不理解宋国君臣的脑回路,多少有些讥讽地说道:“曹地乃是我军粮道之一。即便归还?此战胜败未分,怎可此时归还。”
或许,宋国急切想要从原国拿回曹地,能够向楚国、郑国和越国有所交代的意思在内?
那么,只能说宋国君臣的眼光不但短浅,并且有点高看自己了。
智瑶再一次过问了攻城塔和投石车的数量。
担负督造责任的台狐答道:“巨塔已有六十八座,抛石车一百一十之数。”
这些攻城器械,大部分是从原国内部调动过来,一小部分则是原地制造。
为了保证攻城器械的运输安全,原军在“虎牢”周边展开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可惜的是那边的五万楚军见机不妙提前逃跑了。
五万楚军被追杀了一路,剩下三万左右逃往颍水上游的太室山。
有鉴于需要保证主要粮道安全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