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 艺术票房(1/2)
“游客”,票房到底几何?
因为陆潜的关系,整个电影行业不少视线都熙熙攘攘地投射过来,关注一部艺术电影的票房表现。
有人看好,有人看衰,有人吃瓜,有人围观,但不管观点和态度如何,“关注”这一动作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陆潜的影响力:
尽管“游客”只是陆潜的第三部导演作品而已,但这位年轻的新晋导演已经如同彗星一般牢牢抓住了人们的视线,并且一次又一次书写奇迹,这也让人们的视线不可避免地聚集过来,好奇着一个结果:
成功?失败?平庸?还是渐渐泯然于众人?
有人说,三亿,毕竟电影在蔚海和塞卡都得到了诸多赞誉,再加上陆潜的名字加持,对观众还是具有吸引力的。
有人说,三千万,电影的主题还是太过小众,很难引起广泛共鸣,如此票房数字就已经称得上成功了。
有人说,一亿,人们会因为陆潜的名字而选择走进电影院,却又会因为电影的主题和内容而兴致缺缺。
窸窸窣窣的诸多意见和预测之中,最高的数字达到四亿左右,最低的数字则只有一千万,分歧剧烈。
最主要还是因为艺术电影的票房前景本来就难以预测,即使是业内资深专业人士也很难断言结论;而陆潜的“市场号召力”暂时欠缺进一步验证,目前为止也就是“解除好友”和“突袭”两部作品,距离“形成群众基础”的规模还早得很。
作为参考,“灵师”的最终全球票房是两亿;“大酒店”的全球总票房则是十二亿。
数字落差,非常巨大。
相较于制作成本来说,两部电影仅仅通过票房数据就已经顺利回收成本,并且实现收益,但具体的投资回报率却相去甚远。
而且,从两部电影最终总票房数字的鲜明落差就能够看得出来,艺术电影票房的难以预测,过去五年里,媒体拍手叫好但最终票房低于一百万的艺术电影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曲高和寡依旧是艺术电影们的最大桎梏。
“游客”,自然也不能例外。
也正是因为如此,颁奖季的重要性才凸显出来,“金册奖提名作品”、“金册奖得奖作品”就是最好的加成,前者,往往能够为电影带来30到70的票房涨幅;后者,则可能为电影带来最高300的票房加成。
当然,百分比只是一个估算值,做不得准,具体情况还是需要根据具体电影来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提名,有与没有,对于苦苦寻求关注的艺术电影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独立电影打开全新世界的钥匙。
这才成就了颁奖季的繁荣与辉煌。
虽然业内人士痛恨颁奖季让所有电影都变得制式化、商品化,继而丢掉了电影创作的棱角和色彩;但所有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商业化的优点就在于,让更多电影人得到创作机会,也让艺术电影得到肥沃的生存土壤。
“游客”,也不例外。
业内的关注、议论、旁观,这就是对电影的最好肯定,但考虑到艺术电影票房的不确定性,最终熙熙攘攘的预测和判断也就呈现出一片乱局,没有人能够轻易断言——
其实,这样才是最好的,因为不确定,因为各种可能,所以事情才有趣。
期待感,就在血液里汩汩沸腾起来。
一周,又一周。
一周,再一周。
业内瞩目视线始终围绕着“游客”打转,伴随着颁奖季的逐渐深入,各大电影公司的重磅作品相继粉墨登场,但“游客”始终牢牢占据着热门话题的一席之地,这也直接验证了一个观点——
即使是剧情电影/艺术电影,陆潜骨子里的黑色幽默和市场属性依旧能够渗透在电影之中,这对观众是非常友好的。
也许,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显然一点都不“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