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李泰的建议(3/4)
竟说到底,现在大唐哪怕是整个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但说到底是以小农社会为根基。
所有基础物资的生产都是在国内完成,对国外的奢求并不大。
国外能出售给国内的所需,也就只是他们的特产,这些特产他们要从大唐换取基础的生活物资。
如果大唐提高或者降低,甚至零关税,对于这些小国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更重要得是在大唐武力充沛的情况下,这些小国要么进入大唐市场乖乖交税,要么准备好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历史,看在大家都是华夏一份子的情况下,自然也就不需要交税了。
说实话,李泰现在画出来的这一个饼有点太香了,而且对大唐来说也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若说以房玄龄为代表的朝廷不动心是不可能的,就算一直以来最是刚正的魏征,此刻也闭上了嘴巴,丝毫没有要多说什么的意思。
因为魏征清楚,李泰抛出这个东西,就是给房玄龄为难的,很是魏王这小心眼的风格。
毕竟,这东西魏王能解释的这么详细,若说李泰没思考过这东西是不可能的。
但李泰思索出了这东西,就留在自己的脑袋中不说,如果不是今天房玄龄想要以控制异族为原由,想要从李泰手中拿走茶叶,那李泰怕不会把这中东西抛出来。
而站在自己这旁观者的身上,完全能清楚看出这关税什么的东西,怕又是魏王给他的农业学府添砖加瓦而弄出来的一个特殊的产业。
别看魏王嘴巴上说得什么需要鸿胪寺,需要民部,需要内府,这些都强化了魏王的政治盟友,算让魏王自身的势力得到了巩固,但实际上依旧厚实了魏王自己的基本盘农业学府。
因为这新的关税体系,最需要的是农业学府的学子,尤其是那些懂得计算,懂得外语的,甚至能形成战部天赋的学子。
甚至除非世家愿意让自家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做吏,否则最终做事的,到底还是这些人。
因为大唐朝廷,或者说华夏的朝廷自古以来就很少培养人才,而只是挑选人才。
再加上因为房玄龄当初精简机构的政策,让大唐官场裁撤了不少滥竽充数的害群之马,让大唐的官员人数被压制了下来。
如果大唐正常的发展,也许在房玄龄死后,这些机构会慢慢继续膨胀甚至腐化,到时候想要凑出所谓人手或许是够的。
但现在,那些所谓的集市或者关口能安排三个七八品官的官员管理关税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让大唐的人才储备出现了很大缺口了,就更不要说基层真正做事情的人。
这些人,朝廷能从哪里找,最后还不是从魏王一手搭建的农业学府体系中。
那些学习四书五经的人不是说不好,而是他们学习的专业跟这方面完全就不搭边。
哪怕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学了算学,但是军团天赋呢,异族语言呢,这些又怎么办!
好吧,就算这些都掌握了,传统的四书五经培养出来的这等人才,居然不是去考进士,而是去边关做七八品官的小官,只是去税收,那些世家怕不是心疼死。
这种心态也跟现代家里好不容易出钱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结果这社会让大学生只能去做前台,尤其是没有一定学历还没这机会,那谁家不怀疑自己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说到底,不论世家还是普通百姓都是要看性价比的,顶多就是双方对财富观念有所不同。
但在社会打磨下,至少在一个时代,终究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最适合的生产关系。
就好像现在这些世家大族们没发现魏王一点点的掌控着基层吗?
怎么可能,但世家大族能怎么办,因为世家大族跟魏王麾下的竞争又不在一条赛道上。
世家大族能直接通过推举直接当官,也能通过考核进士成为朝廷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