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章 扩大版海洋之星和空中之城获得适航证!(5/6)
就是一个错题本,将历史上犯过的错误以标准的方式进行改正,显然新技术体系生产出来的客机,很难做到这一点。
所以新的适航标准,制定过程主要还是在虚拟世界里面模拟各种场景,看看那些设计会导致严重事故,在此基础上制定适航标准。
如果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稳定航行,那么就以寰宇集团新客机作为新的适航标准,但是老的适航标准,依然适用于老技术体系生产的客机。
在新客机拿到适航证之后,万城基业开始着手更换旗下航空公司机队的客机类型,逐渐替换老式客机。
因为他们已经发现,老式客机在超磁悬浮交通工具面前,越来越不具备竞争力,新客机有望打破这种局面,增强国内航空产业的竞争力。
在试飞期间,寰宇集团的新客机就拿到了大量的订单,主要还是来自国内航空公司,订单总量达到了2000架,这对于新客机而言,订单数量并不少。
退下来的客机也不会浪费,可以拿到国际市场租赁,他们手里的客机飞行时间没有超过10年,还算是新客机,在租赁市场属于抢手货。
超过20年的客机,才是老客机,租赁价格和销售价格都会比较低,这种老客机一般是都贫弱国家的航空公司租赁和购买,安全系数相对较低。
实际上寰宇集团的老客机,虽然同样要求30年强制退役,实际上按照另外两家航空制造企业的标准,可以使用35年以上。
只是那么做的话,出现事故不利于寰宇集团的声誉,才会强制30年使用期限,之后不会再运维等服务,这样也能让客机尽快更新换代。
2007年12月,长达两年的试飞,寰宇集团的空中之城同样拿到了适航证,可以正式投入民航运营。
只是由于价格实在太过于高昂,普通航空公司想要购买需要再三斟酌,主要是没有成功运营的先例,一旦失败,将会损失惨重。
毕竟一架空中之城需要花费5000亿元,这不是几十亿元的东西,一次失败就足以让一个企业倒闭,让很多企业根本不敢轻易尝试。
所以初期订单主要还是依赖万城基业,而万城基业对空中之城运行之前就进行了全方位模拟,已经形成了众多相对成熟的运营方案,就等着市场检验。
对其他企业来说,购买一架空中之城投资太高,而对万城基业而言,却算不上多么庞大,因此给的订单量也非常可观。
之前打算先来5架试试看,总订单量预计为50架,现在他们第一期订单就高达50架,预计总订单量为300架左右。
其实300架,每年承载的游客数量并不算特别多,按照7天一个运营周期来算,加上维护和物资补给等等,一年最多也只能服务3亿人次。
而我国有能力消费的人数就高达10亿,未来人数只会更多,更何况全球市场同样不小,300架其实算是保守估计。
当然,空中之城也可以用于普通民航经营用途,那么承载的旅客数量就不是两万了,而是高达50万以上,一般很难聚齐这么多的乘客。
白虎科技公司看到了空中之城巨大的运载潜力,已经和寰宇集团合作,打造可以进入太空的超级载具。
利用现有的产业体系,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能满足白虎科技公司的运载需求,对开启平民化的太空旅游业务非常有利。
依托空中之城打造的超级载具,每次可以承载10万人进入太空,人均费用进一步降低,10万元就能进入太空旅游一次。
而赚钱能力比空中之城还要夸张,如果一次太空旅行2天计算,去除运维和物资补给等因素,按照一年300天运营时间计算。
满负荷状态下,一年就能赚到1.5万亿元,哪怕这款超级载具价格更贵一些,一年也能回本,剩下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