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皇帝的妥协(3/3)
族妥协的事例。
他在位期间主持了一次科举,这次科举发生在建文二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四百年。
在这次科举,产生了著名的“吉水中全榜”典故!
因为吉水县学子胡广中了状元,吉水县学子王艮中了榜眼,还有桃探花李贯。
李贯虽然是吉安县人,但是处在广义上的吉水流域,所以就有“吉水中全榜”的说法。
就就连朱棣本人,在历史上篡位成功之后,因为根基薄弱,反对的人太多,也不得不与士族妥协。
朱棣举行的第一次科举,出现了江西的学子霸榜的盛况。
若是细数了一下名单,就会发现这一届科举,有一百一十三名江西学子,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而且吉水流域学子,都包揽了状元、榜眼、探花!
还不光如此,江西士子更是包揽了殿试的前七名!
而这只是江西科举全盛期的开始。
在明朝的时候,江西的学子在科举考场上,总是习惯性霸榜。
明朝的时候,吉安府出来的状元,就有十二个!
再加上榜眼、探花,和数以千计的进士。
这使得明朝的翰林院,大部分是吉安府人。于是乎,就有了“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
不可否认江西却是确实文风鼎盛,庐陵文化也确实不可小觑,也确实人才辈出,
可皇帝为了天下的稳定,有时候不单单是看成绩的,他必须采取“平衡”。
可为什么会出现连续霸榜的事?
无非就是皇帝让步,妥协而已!
姚广孝说道:“殿下,老衲觉得此时燕王府应该静默,不应该掺和此事,他们试探的是监国太孙……”
“监国太孙”这四个字,听在耳中,让朱棣觉得心中很不舒服……
监国,意味着什么他很清楚。
皇帝的权利操之于手,自己有什么争得过呀……
虽然并不认同士族所做的,可朱棣也知道自己不能引火烧身,因此便默默的没有说话。
自己和储君比起来,还是太弱了。
储君有皇帝撑腰,有整个天下的力量作为支撑,而自己有什么?
就是一个处处受制的藩王罢了!
一旦惹上麻烦,宫里那位恐怕是不会管自己的……
或许,他巴不得自己引火烧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