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八大改行(4)(1/3)
《八大改行》这个段子创作于清末,原先的八番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几经名家改编,整理,形成了多个不同的版本。
最初的版本里面,只涉及到了京韵大鼓、评剧、河北梆子和京剧,今天萧飞展示出来的就已经多出了莲花落和河南梆子。
而且除了第一番是原版,其他全都是后来不同版本里面摘出来的。
「像刚才李京老师这样,那就属于自找的,当然了,更多还是来自外界的因素,比如说1929年,就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
李京问道:「什么事呢?」
萧飞接着说道:「就在天桥,天桥市场着火,烧了很多的席棚。」
李京点点头:「有这么一个事。」
「出了事得有个了解,警察局也来人了,上头要求限期破案,需要找火头,这场活是怎么着起来了,打谁家开始烧的,好多人都花钱,疏通,最后这个火头的名额,就落在大金牙的身上了,都知道大金牙吧!」
「知道啊,拉洋片的!」
「这才叫真冤枉呢,大金牙刚从山东回来,什么事都没闹明白呢,就给抓走了。」
「随便往人家头上赖啊!」
「这事儿是你干的,多冤枉人,走了半年刚回来,楞赖在他头上了。」
「别人花钱了,就他没花钱啊!」
「怎么办呢?不让干了,都知道大金牙拉洋片,往哪一站,不看洋片,就为了听他的唱,人就围得乌央乌央的。」
「没错!」
「现在没有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洋片是什么了,给您诸位解释一下,拉洋片算是咱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一个人表演,使用的道具为四周安装着镜头的木箱,里头装着几张图片,用灯照亮。」
「对!」
「表演的时候,演员在外拉动拉绳,操作图片的卷动,看得人通过镜头看画面的变化。通常内置的图片都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关的内容。演员同时用唱来解释图片的内容。」
「跟看电影差不多。」
「没错,这也算是电影诞生之前的一种娱乐方式,唱词为上下句,通常上句落仄声,下句落平声;上句起韵,下句入韵;一韵到底。唱词以七言为基本,句前可加三字头,句式中或嵌字,每段唱词少则四句,多则七八十句。」
「解释的还真详细。」
不详细不行啊!
咱们这段子都快说完了,我师父连直线都还走不稳呢。
「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内容多是劝世之作,语言幽默、诙谐,加之由上而下的滑音拖腔,形成独特的风格,唱腔儿由河北民间小曲传入京城后,与京城的语音结合而成。」
「您再给学学怎么样!」
「我来两句啊,先打过门儿,仓仓刺布隆咚仓!诶……再往里边再看喽,大清往上那是大明,大明坐了十六帝,末帝崇祯不得太平,三年旱来三年涝,米贵如珠价往上边升。有钱的人家卖骡马,无钱的人家卖儿童。黎民百姓就遭了涂炭,这才出了一位英雄叫李自成唉……」
「还拉一高腔儿!」
「值钱就值在这腔儿上了。」
「好嘛,值钱值在腔儿上了。」
「好也没用,不让干了,大金牙没活干了,怎么办呢?诶,卖豆汁儿。」
「也干上小买卖了。」
「豆汁儿大伙儿都知道,这是京城的一道名小吃啊,一般人还接受不了。」
「对!喝不惯那个味儿。」
「外地人喝不了,非得是京城人,喝起来是又酸又甜,要区分是不是京城人,看他会不会喝豆汁儿就知道了。」
「有这么一说。」
「走在大街上来一人,咣,一脚踹躺下了,掐着脖子灌一碗豆汁儿,站起来骂街的,肯定是外地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