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皇帝的意志(6/7)
虏四千余人,五千余人被击毙,哥萨克骑兵和哈萨克雇佣兵伤亡近万,只有极少数逃兵逃出生天,俄国司令官别斯图热夫,中流弹身亡。
中国官兵,伤亡三千余人,是平远军以师一级为单位展开的小规模战役中,最为惨重的一次损失。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p,换源p, 安装最新版。
仅仅历时四天的战斗,伤亡比例如此之高,可见战斗之惨烈。
当然,近代战争,如果是差距不大的等量级对手,本就比后世战争更激烈更残酷。
接下来的日子,叶昭整军备战,等待着俄国人的大举反扑,数日后,从安宁城八百里快马急报,金陵集团军一支快速骡马化步兵师和工兵队已经进入草原,预计二十日后可抵达摘星城。
此时的摘星城周遭,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挖壕沟,筑堡垒,沙俄、哥萨克、哈萨克共有近八千人的俘虏,其中身上无伤或者不影响劳动的俘虏五千余人,自然而然成了苦力,每天在鞭打下仅仅靠汤水度日。
重伤的俄国俘虏不断死去,被就地掩埋,最后出现炎症昏迷或是整日痛苦惨叫的,干脆成批的绞死,其实,算是安乐死吧。
军中卫生队有限的“生命液”(青霉素),自然不会用在俘虏的身上。
尽快构筑起壕沟堡垒,可以进一步增加与沙俄爆发大规模战争的胜算。
其实中国军队装备要比俄军精良,而且这一次战役可以说是打了俄国人一个猝不及防,可为什么还出现如此高数字的伤亡率,甚至阵亡人数超过了两千人,这就不得不提哥萨克骑兵。
大量的减员,都来自哥萨克骑兵的冲锋,虽然每次冲锋哥萨克骑兵都损失惨重,但一旦被其突破了步兵防线,接踵而至的就是步兵被其屠戮。
构筑起壕沟铁丝网加堡垒的工事,阵地战中,勇悍的哥萨克骑兵就再不是什么威胁。
金陵集团军第二师到达突厥斯坦不久,新筹建的第二骑兵师也到了安宁城,随即两支骑兵师被从集团军中剥离,番号变更为皇家骑兵第一师和皇家骑兵第二师。
在蒙古与诸边,其实还有更多的骑兵师在筹备中,现时在突厥之地,若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力量,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统治。
只是想象中俄国人的反扑并没有到来,几封从喀什噶尔八百里加急送来的电报令叶昭吃了一惊。
原来,苏伊士一带的电报线路终于连通,运河虽还未竣工,但沿途一线的电报线架了起来,东西方电报网至此连为一体,也就是说从北京,可以直接将电报发至伦敦。
这几封电文里,有帝国驻英、法、普鲁士三国公使给外务部发来的电文,也有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发给叶昭的私人电报。
东西电报线并网,欧洲各国驻东方使节发回本国的第一个惊人讯息只怕就是中俄爆发冲突且中国人大获全胜的消息了。
虽然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与欧洲有电报相连,而突厥斯坦惨败的消息也肯定传回了俄国国内,可以预见的是,俄国人定然不会将这个消息散播。
但在中国的新闻纸上,大皇帝率领中国军队击败俄国侵略者的战报已经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几乎所有报纸都在连篇累牍的进行各种分析,至于虚构战争进程的故事连载也极多。
直到中国时报接大皇帝诏令,将双方兵力对比和损失情况清清楚楚列明,而且,重点讴歌了在“皇帝的意志”行动中,为国捐躯的正黄旗步兵旅第三营全体官兵,附有大皇帝的悼文,悼文简洁明了,但从中可以见到大皇帝对牺牲官兵的真实情感,在悼文最后,大皇帝写道:“兵者,凶器也,帝国不得已用之;碧血横飞,保家护国,死则重于泰山。帝国勇士永垂不朽!”
“为天下诸民平等自由故,我中国之土,慨为天下牺牲!”
那些变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