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人心与对症下药(上)(2/4)
趋势了。
他来到河北后,手里也攒了一大把人情,收了一大堆好处,对许多人有提拔、知遇之恩。这些都是家族的根基,将来能发挥大作用的。
他不仅仅是在帮陈公,也是在为庾家忙活。
庾、邵两家,本就利益一致,何分彼此呢?
“孟孙……”邵勋又看向张宾,有些不高兴。
这人怎么是算盘珠子,一拨一动,不拨不动呢?
“明公不要嫌麻烦。”张宾拱了拱手,道:“一一召见,对症下药。”
“此为持重之见。”邵勋缓缓颔首,然后说道:“那就挨个召见。”
说完,看向王衍,说道:“还请太尉一同帮忙。”
王衍沉吟了会,展颜笑道:“好。”
庾琛只看着茶碗,没说什么。
陈公也是借重王衍的声望,来说服河北士人,让他们多忍一忍罢了。
说穿了,还是实力不足以吞并整个河北。
带过来的六七万大军,分兵把守四处之后,带至邺城与石勒大战的不过四万余。
打完仗后,调整布防,现在屯于邺城的只有两万人。
凭这点兵,肯定是吞不下河北的,连攻破安平城都不够,他只能依赖河北各路首领。
这是典型的以小凌大,他能看得出来,别人也看得出来。
对河北人,还是得以拉拢为主,不能过于压榨。
但打仗又不可避免要压榨,其间的度可不好把握。
一不留神,这些人复投匈奴,在刘曜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局势颇为不利,邺城都不一定守得住。
毕竟,你粮食从何而来?之前是河南转运,现在是河北豪族。
兵员从何而来?围攻安平的大部分都是河北豪族士兵。
治理地方人才从何而来?还是河北豪族子弟,他们是地头蛇,有兵有钱有粮,办事效率高。
把人得罪光了,政治上完全失败,如果没有匈奴插手便罢了,还可以武力恐吓,但现在有匈奴在旁边盯着,恐吓也恐吓不起来。
正是墙头草们最风光、最容易坐地起价的时候啊。
计议结束之后,众人也不多话,立刻行动了起来。
恰好平原刘氏的刘泌来访,邵勋便先召见了此人。
值此之际,平原刘氏最出名的应当是四年前过世的刘寔了。
刘寔出身“寒苦”。
当然,这话听听就行了。虽然并非出身刘氏主支,但刘寔之父刘广好歹也是县令,刘寔稍稍成年,郡察孝廉、州举秀才。
也就是说,郡、州二级都推荐刘寔当官,双料推荐!
伱若说这里面没有平原刘氏发挥宗族影响力为刘寔活动,那是不可能的。
刘寔拒绝了家乡的双料推荐,不出仕。
但没关系,不要这两条路子,还有别的方法。
刘寔很快就进洛阳当官了,出任河南丞,也就是河南郡主官河南尹的副手。
首都“市长”的副手,这是一般人能当的?别搞笑了。
刘寔步步高升之后,又开始反哺宗族。尤其是他当了许多年官,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司马昭的参军、杜预的军司、愍怀太子之师、侍中、冀州都督、司空、太傅、太尉等等,开府仪同三司更是手拿把攥。
除此之外,还历任少府、太常、国子祭酒、散骑常侍、大司农、太子太保等职位,几乎把官做了个遍,本人又是以九十一岁高龄辞世,威力就更巨大了。
平原刘氏在他或明或暗的帮助下,做大做强,是平原郡当之无愧的豪门,与另一大家族平原华氏联姻,共同把持着这个冀州最南端的郡国。
刘寔和他弟弟刘智一脉的后人都南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