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北宋穿越指南

1129【经济确实日渐繁荣】(2/3)

目录

兴旺,工商繁荣,下邾村也因湖边码头而汇聚成市镇。”

市和镇,最初是不同的。

从先秦到隋唐,做生意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售卖。朝廷划定了专属区域,而且还会派来收税人员,必须到指定区域合法经商。

随着生产力发展,原有的坊市制度在北宋瓦解,且乡村地区也形成更多的草市。

以上说的是市,镇同样也在变化。

镇最初就是军镇的意思,那是真要驻扎军队的。到了北宋,镇转化为“准行政区”,跟场、监、寨、堡一样,通通都派驻了官员。

这些镇、场、监、寨、堡,根据各自重要性的不同,从副州级到副县级都有。

在远离战争前线的区域,北宋的市和镇渐渐同化,开始被统称为“市镇”。但又没有完全同化,因为镇依旧保留着辖区,一般管辖着方圆五里范围。

最牛逼的镇,管着方圆四五十里,已经跟县级行政区差不多了,而且存在有大量的镇属官吏。这种镇的主官,品级比县令还高。

这二十年来,大明朝廷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

寨、堡被大量取消,当地驻军遭到缩编,多余部队迁往新收复的国土。

场、监也消减合并,取消场监官员的民政权。相当于从原来的“准行政区”,彻底变成了国营企业或税收机构,把当地百姓的管理权归还给州县。

镇却是被加强了“准行政区”属性,并与地方草市属性合并。少数一些经济发达的镇,被确立为副县级行政区,并且挤占了乡的生态位——乡是不设官员的。

现在的副县级镇,朝廷会派驻低级的品官,这种镇直接吞并乡级辖区。

一般的镇,没有行政辖区,它依旧属于某某乡。朝廷会派出税吏,但税吏不在镇上常驻,只在固定赶场天跑去征店铺的坐税,甚至不对流动小商贩们收税。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行政改革,它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全国市镇数量激增,乡镇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当然,乡镇经济发展的主因,还是人口增长和农业进步。

人类历史是螺旋上升的,这种上升也包括工农商业。

唐宋元明清几朝,除了元朝有点奇葩之外,其他各朝的工农商业都遵循这种规律。清必然强于明,明必然强于宋,宋必然强于唐。

你说明清的商业不如宋朝繁荣?

那等于在侮辱明清两朝老百姓的智商!

商业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和工业的技术进步。单位土地能生产的粮食变多,就可以养活更多人口,而城镇和农村人口的增加,又会提高商品需求和推动手工业进步。

朱国祥不但带来了玉米红薯,而且还广置劝农官促进了原有农业发展。

现在的大明,北方普遍两年三熟,南方普遍一年两熟。

这种所谓的一年几熟,并不是专指主粮,也可以是油菜、大豆等重要经济作物。

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轨迹,想要做到北方两年三熟、南方一年两熟,那必须到了明代中期才能达成目标——这种农业进步,也是明代中后期工商业迅猛发展的必要前提。

常州知府王克家说:“从大明开国到现在,常州府成规模的市镇数量,已然增加了五成有余。好多农民不再去县城府城,而是就在老家的市镇做工。这个下邾镇就发展得很快,依托太湖养珠业,老百姓愈发富足了。”

苏州知府陈在庭不愿落下风:“苏州府的市镇数量,却是增加了七成有余,而且工场数量尤其多。”

“苏州本来就更富,好意思跟常州比?”王克家吐槽道。

陈在庭反问:“为何不能比?是你不敢比吧。”

王克家说道:“我若去做苏州知府,那里必然更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安思柔冷夜机小说 黎烟温西沉 秘境猎人林朔 陈凌林雪 秦默德云社相声 陈轩甄宓 安溪澜乔墨宸 沈炎秦若云 江羽林依依 顾汐霍霆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