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真宰相,徐景昌(2/3)
考试,熟悉大明律法的官吏。授予县丞身份。但是这个县丞不在县衙做事。而是要下到每个乡村,去给百姓解决问题。有什么争端,就在田间地头,把事情解决了。三年下来,能走遍每一个乡村镇子,能处理好民间的争端,立刻提拔为县令,或者升任按察使司。日后要有个规定,刑部官吏,按察使司官吏,七成以上,要有地方的经验。而且表现突出的,还可以升任一方主官,朝廷不吝提拔。”
“好!”
听到这里,朱棣都不由自主拍起了巴掌。
这个办法属实太好了。
推行刑名考试,通过之后,去地方当三年断案官,根据政绩提拔重用,从下往上,替换官吏。
而且这么干,并不会增加多少行政开支。
最最关键,能把县令的刑名师爷省去了,司法权力,自上而下,如臂使指。
这么干的精髓还在于让官吏走到乡村,到老百姓中间。
朝廷不再是天高皇帝远,官吏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爷,他们到民间,就在百姓身边断案,给百姓讲解法度,明白大明律。
这事情能产生的影响,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定国公,你这次用心了。”
朱棣情不自禁赞扬,徐景昌谦虚一笑,“陛下,臣这也是纸上谈兵,殿下亲自去民间查访,属实不易。臣想着太子殿下都能去,别人还比太子殿下更尊贵?此事由太子而起,还要由刑部而成。现在的担子都在吕尚书身上。”
朱棣把目光落在了吕震身上,此时这位尚书大人是上不去下不来。
还是那句话,他不愿意按照徐景昌的想法折腾,可是平心而论,徐景昌的这套办法,属实有可行性。
也不说别的,三千太学生,还有各地的官学,能有一千人通过刑名考试,到地方上担任审案官,也就够了。
这些人要深入乡村,替百姓排忧解难,又宣讲法令。正好抵消士绅大户的影响力,拿回地方的掌控。
吕震扪心自问,如果他是朱棣,也会怦然心动,无论有什么阻力,都要试一试。
“陛下,臣记得当年朝廷开恩科,就是给了不少师爷机会,让他们正式入仕为官,天子恩泽,人尽皆知,百姓感激涕零。”吕震道:“这一次的刑名考试,是单独拿出来,还是跟恩科合并?”
吕震也耍了个心眼,最好还是放在恩科里面,这就不光是刑部的事情,要倒霉大家一起倒霉。
事情谈到了这里,礼部尚书黄观终于站了出来。
也由不得他不站出来。
自己这位女婿属实了得,以一人之力,力敌朝臣,还能做到游刃有余,除了他,就没有第二个。
方才这一段,更是直接把朝臣吊起来打,堪称经典。
而且在公布方案的时候,徐景昌还把刑部推到了前面,让吕震替他冲锋陷阵,这一套进退有据,游刃有余。
哪怕是他,也学不来三分本事。
但是此时此刻,提到了科举事项,他也有了说话的机会。
“陛下,所谓恩科,乃是天子加恩,方才能有。自从上次恩科之后,已经拖延了好些日子。臣以为不如改动科举的策略。除了进士科之外,再恢复诸如刑名等科目,效仿唐制,也未尝不可。”
朱棣笑着点头,“这个主意不错,只是要改动科举,会不会影响太大,不方便操办?”
黄观道:“这倒不会,更何况利在朝廷,臣等也是在所不辞。”
朱棣大喜,“好,很好,诸位卿家,你们要都是和黄尚书一般,勇于任事,朕又何至于忧心忡忡,食不甘味!”
大家伙还能说什么,就在诸臣再一次准备品尝失败果实的时候,徐景昌又道:“陛下,法令落实,朝廷管理地方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