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明(2/4)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铲除朱棣。
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攻占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后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乐。
朱棣在获得皇帝尊位之后,决心从南京迁都到BJ,一方面是因为南京城因为朱棣起兵“清君侧”,使得南京城再不复往日繁华,反而呈现一片萧条破落的景象。
另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关外有蒙古、满清等诸多势力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趁大明王朝不备而一起攻打明朝。
为了国家稳定和坚定抵御外敌于国门之外的信念,永乐大帝毅然决然的决定迁都北京,以京都来固守国门,抵御外敌使得敌人不敢随意进犯。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永乐大帝贵为皇帝,身系一国之命脉,却不顾个人安危,坚决迁都,为大明王朝的将士做出楷模,大明皇帝的民族气节由此可见。
而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节北上鞑靼,要求“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
可不知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杀了明使,此举使得朱棣龙颜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
随后派遣淇国公丘福率领十万大军征讨鞑靼,可惜由于丘福用兵不当、贪功冒进,明军大败。
朱棣得知后再次大怒,决定亲征鞑靼。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朱棣率领五十五万大军北伐鞑靼,三个月后于斡难河畔大破鞑靼军队,鞑靼大汗本雅失里仅仅率领七骑逃出了包围。
随后明军又在兴安岭击败鞑靼太师阿鲁台军,阿鲁台不久后归降明朝,朱棣封其为和宁王,朱棣第一次亲征漠北朱棣大获全胜。
史载次凌霄峰,登绝顶。望漠北顾胡广等曰:“元盛时,此皆民居。今万里萧条,尚敢倔强,果何所恃哉!”......进次玄石坡,制铭勒于立马峰之石,铭曰:“惟日月明,惟天地寿。玄石勒铭,与之悠久。”......上亲率铁骑败之,次擒胡山,勒铭曰:“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清沙漠。”又次清流泉,勒铭曰:“于铄六师,用歼丑虏;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朱棣第一次亲征过后,瓦剌势力不断扩大,阻遏了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还企图控制鞑靼。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三个月后,明军与瓦剌军队对峙山头,朱棣派兵向瓦剌首领马哈木挑战,马哈木随之派骑兵冲下山坡应战,明军也不废话,直接火力压制,蒙古骑兵被明军的神机铳炮通通射回,只得聚集在山顶。
到了傍晚,朱棣命数百骑兵趁着夜色向瓦剌阵地冲锋,火铳在后进行火力压制,这一战瓦剌大败,史称“忽兰忽失温之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步、骑、炮多兵种首次协同作战。
明军大破瓦剌后向阿鲁台宣示捷报,实际上是在告诉阿鲁台部老实点,不然瓦剌就是你的下场。
阿鲁台部也是识趣,不久后就遣使来朝,次年瓦剌首领马哈木也遣使向明朝谢罪,并恢复了瓦剌与明朝的朝贡关系,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再次大获全胜。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明成祖朱棣再次率军亲征鞑靼,当阿鲁台得知明军到达宣府时,趁夜逃跑,避免与明军开战。
七月,明军到达煞胡原,朱棣得知阿鲁台已经逃跑了,就停止了追击,班师回朝。
回师途中的朱棣,想着率大军出来一趟不能一无所获,转手就给了支持阿鲁台部的兀良哈部两巴掌,斩获众多敌人,兀良哈部的余党无奈投降。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