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执法青天——龚永吉(2/3)
南孟养府苗民首领思任发久存反叛之心,他看北国犯边,乘机起兵谋反,占缅甸,犯麓川,气焰十分嚣张。英宗命王骥亲自挂帅领兵征讨,龚永吉随军辅佐。
王骥率兵15万,分三路杀往云南,他多次采纳龚永吉的计策,火攻木笼山连破七寨,矢射铳击大象阵,大败蛮军,思任发的叛乱终于被平息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南方战争刚刚结束,西北边战祸又起。因此,王骥所统的大军不能班师回朝,而是奉命开赴西北的延绥、宁夏、甘肃等地去征讨犯边的北国了。龚永吉通过详细的侦察,对远近各处的险关易隘均了如指掌,为王骥破敌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王师凯旋,龚永吉功不可没,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均以王骥能知人善用而称道,谓龚永吉“其德真足以致君而泽民,其才真足以折冲而御侮”。战争结束,龚永吉两次提出归里祭扫先母之请求,终于获准回乡,时距母丧已长达十年之久,服孝期满,回京复职。
继续阅读
龚永吉治军严明,他号令三军不许骚扰百姓,不许乱杀俘虏,对犯错误的将官、士兵亦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做到赏罚分明。时有押粮官十余人,因行动迟缓耽误了到达日期,按军令当处斩刑,但龚永吉认为云南地处山区,崇山峻岭连绵,耽误时间在所难免。于是他挺身而出为他们辩护说:“我们出兵的目的是为了保卫黎民百姓,而现在竟要将保卫他们的将领问斩处死,那这黎民百姓还叫谁来保护呢?我想这亦决非朝廷之意。”因他说得在理,终于保住这十余人的性命,在军伍中反映十分强烈。
英宗复位,龚永吉升为兵部右侍郎,因奸臣诬陷,于谦蒙冤被杀,龚永吉也被降阶改迁南京礼部侍郎,从龚永吉官阶的下贬,不难看出他当时确实是拥护于谦的主战派。龚永吉官阶被贬后,仍然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坚持为含冤受屈的官员申辩,上书20余道,迫使英宗采纳了部分意见。在他的极力斡旋下,有百余人幸免蒙难,就连在朱棣称帝时被无辜囚禁达50余年的建文帝之子朱文奎,也得以释放出狱。
龚永吉从北京的兵部侍郎迁为南京的大理寺卿,地位显然降低了,但他不计较这些,而是尽忠职守,秉公执法。有一刑部侍郎,在得了一在押富翁的贿赂后欲为其开脱罪责,用重金去贿赂龚永吉。龚永吉不图钱财、不畏权势,严厉地对那个侍郎说:“若将这有罪者开脱,那死者的冤枉又到何处去伸呢?国家的王法又有何用?”龚永吉对呈报上来的案件必亲自详细审查,因而平反了不少冤狱。
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平民项仕和被杀一案已滞积了十余年,始终不明不白,土豪孙志静因羡慕项仕和妻子长得漂亮,遂起了谋财夺妻的恶念,他伙同亲戚俞益合谋杀死了项仕和并霸占厂项仕和的妻子及家产。事发后,孙志静用重金贿赂了地方官为其开脱罪名,因有贪官的庇护,凶手一直逍遥法外。一日,具监察职权的都察院移文大理寺,欲将这悬案了结,龚永吉看了案卷后,觉得事关重大,必须得弄个水落石出,没有同意都察院的建议,不予以批复。据传,时值傍晚,他离衙回府,在路过太平堤时忽有一只白鹅阻道,任凭手下驱赶,总是不肯离去,只是对着龚永吉一味地哀鸣。龚永吉忽然想起,鹅与和偕音,莫非项仕和真有冤情未雪,遂对鹅说:“你若有冤枉,可随我到家。”鹅果然跟他而来,及至到门口,鹅忽然不见。第二天,龚永吉重新复阅案卷,果然发现了许多疑点,于是他就驳回都察院重新勘查,都御史萧维祯看了回文后,连连点头称是。当即就差御史毕亨亲往休宁勘查取证,结果查出了孙志静与俞益谋杀项仕和的证据,孙、俞二犯亦供认不讳而伏法。至此,一桩拖了十余年的沉冤终于昭雪了,虽然这个传说带有神化色彩,但龚永吉办案细心和执法必严的态度可略见一斑。
时有扬子江盗贼刘姓者,聚众抢劫,他们以贩卖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