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崤之战秦军惨败(2/2)
,挡住前路。
孟明视心里有些慌,但此时也只能硬着头皮对秦军将士说:“此定是晋军疑兵之计也。事已至此,咱加快行进,即便有埋伏,也只能奋勇向前了。”
然后,令军士将旗竿放倒,搬开乱木,以便通行。
谁想晋军旗帜刚被放倒,只听鼓声如雷,旌旗招展。
探马来报,前面已经被堵死。
一侧山腰上,不知多少晋军埋伏,此时听见鼓响,顿时火箭齐发、巨石滚落,向已经惊慌失措的秦军将士身上招呼。
原来,此旗帜乃晋军一标志,旗帜放倒,意味着秦军主帅已到此处。
孟明视等大惊,还未等回过神来,后队有士兵来报,说后路已被堵上!
三百乘战车约三万秦军,就这样被堵在一段狭长陡峭山谷里!
脚下路径甚窄,两侧一边是危峰峻石,一边万丈深渊溪。虽有千军万马,哪怕你神武异常,却无处展施。
欲进进不得,想退也退不得,孟明视等人知道陷入了晋军的包围。
事已至此,身为主帅,孟明视只能下令拼死杀出重围。
但无论是秦军士兵向陡崖攀爬,还是往前猛冲,不是被箭雨射杀,就是被以逸待劳的晋军斩杀。
更兼那些横木,本就浇了油,晋军放起火箭,一时峡谷火起。
可怜秦军将士,个个皆神勇之辈,却苦无用武之地。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万秦军将士,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四处乱窜,如待宰羔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孟明视等三人眼睁睁看着将士们命丧崤谷,但见血污溪流,尸横山径,心如刀绞,却又无可奈何。
手下将士,不断倒下,最后仅剩下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等数十将士,悉数被包围于一巨岩下,身心俱疲,晋兵四下围裹将前来,一个个束手受擒。
这便是着名的崤山之战。三万余秦军将士,除孟明视等人在内的数十人被俘外,其余全部战死!
这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战,是晋军对秦军的一次成功伏击。
这次伏击战的胜利,再次使先轸确定为春秋第一名将提供了战例。
先轸一开始故意放秦军经此东去,却待秦军班师时予以伏击,这是典型的以逸待劳。
他选择了在最适合打伏击战的崤山小道设下埋伏,果然大获成功。
此战,晋国不仅全歼了三千多秦军精锐,俘获了秦国三员主将,沉重打击了秦国,让秦穆公的东进战略彻底瓦解!
另外,晋国不费吹灰之力,将秦军灭滑国所得的战利品尽收囊中,并借此将原滑国的地盘一口吞了,一举数得。
崤山之战是春秋历史上一次重要战役,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
可以说,战争是秦国挑起的,孤军深入,千里远袭,灭了晋国的附庸滑国,遭到了晋国的报复,也遭到了秦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败。
崤山之战,标志着晋、秦两国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
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
但在客观上,秦穆公专心征西,使得秦国开创了历史,兼并了大量少数民族部落,益地千里,成为西戎霸主。
从此,秦国终于以强国姿态出现在春秋舞台。
为抗击晋国,秦国采取了联楚制晋之策,不但使秦国成为晋国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还使晋国在南方的强敌楚国,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晋国一争雌雄。
晋国从此陷入西线、南线两线作战的不利局势,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春秋晋国风云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