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苛捐杂税与铸币(1/2)
秦国的赋税制度非常繁杂,就拿田税来说,除了要交粮食,还要上交布帛和刍赋(干草)等多种物品作为税收。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秦国把原本要收铜钱的人头税改成了实物税,这让农民们不用在秋收之后贱价卖掉粮食去换取金钱交税,从而降低了商人对他们的剥削程度。
但这种做法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秦国需要在全国各地建造大量粮仓来储存粮食,而且在运往中央的过程中,损耗也比较大。
面对这个问题,刘胥提出了解决方案:将拥有河运或海运便利条件的地区,以及京畿地区的粮食和布匹,在扣除当地官员的俸禄和军队的粮饷后,其余部分都运往中央。
而对于那些地处偏远、只能通过陆路运输的地区,则让它们的粮草和布匹就近供给当地的护军或卫所。除去必要的储备外,多余的粮食则交给当地少府派驻的机构处理,通常会被用于酿酒。
目前,只有少府掌握着酿造相对高度酒水的技术,而民间自行酿造的土酒度数很低,口感也不佳,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垄断。
除了这些常见的税种外,还有许多杂七杂八的税目,让人眼花缭乱。例如城门税、车马船税等,这些税收看似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秦国广袤的沙漠地区,竟然还存在着一种奇特的水税。
秦国境内有大片的沙漠,其中一些较大的绿洲成为了人们穿越沙漠的重要补给点。然而,这些绿洲中的水源却被官府牢牢掌控,成为了他们敛财的工具。每当有人经过这里想要购买水时,便会面临高额的税费。这种现象在秦国的沙漠地区尤为突出,让那些穿越沙漠的商人和旅行者苦不堪言。
由于能够到达绿洲的人大都是官吏、军队和商人,所以前两者通常不需要缴纳水费,而商人则因为地位低下,只能无奈地承受这种剥削。
此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税收——关税。在秦国的各个关卡,无论是百姓还是商队,只要穿越关卡,都需要根据人数、牲畜数量和车辆数量缴纳相应的税款。这项税收不仅增加了贸易成本,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除此之外,秦国还对女性设定了一项特殊的税收——单身税。与大汉不同,秦国将征税的年龄从十五岁提高到了十八岁,并一直延续到三十岁。
这个政策旨在鼓励生育,以解决秦国汉人数量不足的问题。尽管这一举措加重了女性的负担,但面对人口短缺的现实,刘胥也不得不继续执行这一税收政策,他也只能增大对生育的补助来弥补女性。
秦国的铸币历史不长,一直以来都采用汉五铢钱的钱范进行铸造。由于秦国所拥有的铜矿品质上乘,使得秦五铢的质量优于汉五铢,因此更受市场欢迎。
然而,技术不精导致的高含铜量,也给秦国在与大汉的贸易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许多大汉商贾将秦五铢融化后重新铸成汉五铢,并以此与秦国进行交易。根据少府的统计数据显示,秦国的五铢钱铜含量比大汉高出一成。
过去,秦国依赖于大汉的持续支持,为了吸引他们加大对秦贸易,便容忍了这种情况。但如今秦国即将建立帝国,币制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对于开国第一版钱币,刘胥高度重视。自抵达西域起,他就责令水衡都尉下属的三官进行工艺改革。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将从大汉获取的叠铸法改进为母钱翻砂法。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提高了铸币效率和质量,为秦国的货币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叠铸法起源于西汉初年,是一种通过将多个范叠放在一起,然后进行浇铸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显着提高生产效率,但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
母钱翻砂法,这种方法是先制作母钱,然后用母钱作为模具,通过翻砂工艺制作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