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太子(13)-农业(1/2)
在东宫的整体格局确定下来之后,位于西部边陲的西极州也开始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北非六国源源不断的朝贡物资以及来自其他地区的有力支持,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三个郡县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
由于这三郡的居民大多为官奴婢出身,所以在这里推行的乃是屯田制度。其实,西极州的土地资源本就不差,但之前因当地蛮夷的农业生产技术太过落后,导致大量土地被荒废。
自从那些在大秦早已习惯辛勤耕耘的官奴婢来到此地之后,他们凭借自己丰富的农耕经验和细致入微的照料,使得原本荒芜的生地迅速转变成肥沃的熟地。
鉴于西极州地域辽阔、人口相对稀少的现状,这里的屯田作业普遍采用较为粗放的耕作方式。人们会先点燃大片的森林,然后利用燃烧后的草木灰来滋养土地,使其变得更为肥沃。再加上当地牛群数量众多,配合上先进的曲辕犁进行牛耕作业,大大提高了农田开垦和种植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还盛产一种颇为独特的猪种。这种猪浑身长满黑色的毛发,据说它正是后世着名的伊比利亚黑毛猪的先祖。而在此之前,当地的蛮夷们虽然对这些猪有所畜养,但规模较小且缺乏规范化管理。
伴随着大量秦人的蜂拥而入,这片原本宁静的土地瞬间变得热闹非凡。他们不仅带来了熙攘的人气,更重要的是,还引入了一系列更为先进、科学且合理的养殖方法以及宝贵的实践经验。这无疑给当地的养殖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有力地推动了这种黑毛猪的大规模、规范化养殖产业蓬勃向前发展。
要知道,大秦王朝对于养猪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已然持续开展了长达二十余年之久。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那位来自后世的皇帝——刘胥。正是由于他对猪肉情有独钟,才促使着相关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今,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大秦有关养猪的技术已得到广泛普及,其水平甚至足以媲美后世普通家庭所采用的小规模养猪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正在辛勤耕耘的官奴婢们之所以如此卖力劳作,其实另有隐情。原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本就快要达到洗脱自身罪责的关键阶段了。也就是说,只需再加把劲,便能成功摆脱奴籍的束缚,摇身一变成为自由之身的平民。
对此事,太子表现出了宽容大度的一面,并未对他们能否脱离奴籍一事过分苛求。相反,只是下达命令让三郡的官员秉持公正之心依法行事便可。一旦这些官奴婢得以顺利脱离奴籍,他们便能够留在本地郡内,正式成为当地的老百姓,并参与到分田等各项事务之中。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在此安居乐业,那些先前被送来此地的平民军官们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纷纷前往三郡,着手组建起当地郡县兵的组织架构,有条不紊地推行大秦王朝既定的征兵政策,从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整整十万人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地努力之下,西极州终于迎来了令人欣喜的成果——该地的产出竟然成功地取代了一部分原本由国内供给的军粮!这一转变不仅大大减轻了秦军在此地的军费负担,更使得资源得以更为合理地分配和利用。
然而,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尽管这十万人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与整个大秦帝国广袤的疆土和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他们仅仅相当于国内一个小县城的人口数量而已。这样的规模,在偌大的国家面前,着实显得微不足道且过于稀少。
话说回来,这段时间里,捉生军所捕获的那些蛮夷俘虏,本应按照惯例被遣返回国内。但由于特殊情况,这些蛮夷被暂时安置在了意大利半岛之上。刘焉得知此事之后,当机立断,决定将这批蛮夷截留并送往西极州去开垦荒地。与此同时,他还亲自上书向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