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唐火药库(1/3)
离开幕府山,前往瀚舟山。
相比“幕府铸造局”的热闹,“瀚舟火器局”则是一片平静,刚走到山脚下,李煜就被严阵以待的士兵拦住去路,清风赶紧上前交涉,拿出太子王符之后,才被允许通行。
对此,李煜很满意,看来交代给徐游要“严格保密”的嘱咐,他执行的很好。
因为,此刻整个瀚舟山,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火药库”!
相对于后周来说,南唐制造火药的原料是不缺的,硫磺、硝石这两样东西,在南唐境内及周边(湖南、湖北、江苏等地)都能够找到,木炭更是不缺,山林村落中处处都隐藏着“烧炭翁”。
得益于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李煜要求硫磺、硝石、木炭分别存储,制造武器的时候,再分批运到,整座山都严禁烟火,吃饭都是山下做好再送上去。
但是,要把火药变成武器,显然不是仅有原料就行的,例如,“一硝二磺三木炭”的说法,也就是,最科学的配比应该是硝75%、硫磺10%、木炭15%,这样才能将“黑火药”的威力发挥到最大极限。
南唐固有的火药制造配方,则是比较“随缘”的,包括到了《武经总要》出版的年代,火药的成分、配比也不够科学,如《火药法》中关于黑火药成分的记载,硫磺是二斤一两,硝石是二斤半,里面还掺杂了黄蜡、黄丹、桐油、松脂等各种乱七八糟的成分。
大约当时制造火药的工匠认为,只要是能点着火的,或者能助燃的,都放进去,准没错。
可事实上,硝石(氧化剂)含量过低,就无法保障燃烧效率与爆炸威力,这样生产出来的火药,点燃了之后只会冒出一阵烟,用来纵火或制造“生化武器”是足够了,但要产生剧烈的爆炸效果,就很难。
荆南一战,徐游交给刘承勋的“土炸药包”,只是瀚舟火器局研发出来的“1.0版本”,李煜拨给徐游不少钱,让他继续研发,但《武经总要》中五花八门的各种火器,如“火蒺藜”“火鹞子”“突火枪”等,制作难度太高,只能慢慢摸索、徐徐图之,当下的重点要放在爆炸性武器上,包括土炸药包、震天雷这两种。
相对来说,土炸药包的技术难度较小,只要捆扎的时候,细心、用心、小心,不要出现破损漏气的情况,点燃之后就能炸。
可对于“震天雷”这样的武器,技术难度就大多了,需要反复试验。
五代十国的时候,可没有什么“标准化”的说法,工匠们造出一批铸模,用坏了就再造一批,这就可能造成震天雷的外观、尺寸、铁皮厚度等不一致,火药放进去多少合适,更是需要反复实验,否则震天雷就是个铁疙瘩,砸中人最多脑袋上起个包。
走进火器局,远远就听见山的一侧,响起“轰隆”的爆炸声。
清风害怕危险,说道:“太子殿下,不如先在这里等着,属下前去招呼徐郡公。”
“不必,本王要亲眼看一看。”
守门的一见是太子前来,又惊又喜,赶紧带领李煜前往试验场地,远远的,就见徐游缩头缩脑地在一面土墙后面,手里捧着一个铁疙瘩愣神。
“徐卿,辛苦你了。”
听到熟悉的声音,徐游急忙转身,果然是太子,他进走几步前来请安,又立即退了回去,把手中的震天雷小心翼翼的放在地上。
“太子殿下,何故到此地?臣正要去宫中汇报!”
“哦?”
见徐游一脸兴奋,李煜也猜中几分,问道:“莫非,手雷弹你已经研发成功了?”
手雷弹就是手榴弹,当然,做法与现代意义上的有差别,就是一个铸铁罐里面装满火药、弹丸,口上插入一小节竹筒,把引线导出来,用的时候点燃引线,抡圆胳膊扔出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