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抓住重点(1/2)
姜岳升回到家后,感觉胸前好像压了一块石头,茶饭懒餐。 他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试验场,人们用肉眼一眼就能看出来机器人的伪装?而机器人确不能。 其实,在试验场,不管机器人是否改变伪装的形式,单个也好、聚集也好,我们人类都能轻松看出来。就好像我们看见一匹正吃草的马以后,我们也能辨认飞奔的马、打滚的马。 这还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捕捉到了很多机器人捕捉不到的特征。 也就是说,我们还是需要在识别单个机器人特征上下功夫。如果能抓住机器人足够多的特征,不管他怎么伪装,都能一眼识破。 想到这里儿,姜岳升觉得应该彻底改变思路,把重点放在机器人外观特征的建模上,而不是放在环境建模上,环境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建模的速度不可能跟得上环境的变化,而我们的目标是机器人、不是环境,只要抓住机器人足够多的特征,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他突然想起了AI大模型,于是在手机上打开AI大模型终端,输入:请问,监控是如何区分人和其他运动物体的? 很快,大模型的答案来了: 第一、识别轮廓特征,包括十个方位的轮廓特征; 第二、识别结构特征,包括肢体部位的相对位置特征和比例特征; 第三、识别运动特征,包括站立、走、跑的特征; 第四、识别面部特征,包括瞳孔距离、两耳宽度、鼻尖眉梢距离; 第五、识别运动轮廓特征,包括双腿摆动角度、双腿与躯干角度、双臂角度、双臂与躯干角度; 第六、识别运动结构特征,包括头部、上臂、腿部位置关系; 看到了大模型上的描述,姜岳升立刻有了主意,因为机器人的结构是模仿人类制造的,识别人的这些特征大多数是可以直接移植过来的。只需要让机器人能够准确地区别人类和机器人不就行了吗? 想到这里,他进入了AI大模型的编程入口,输入:“请编写区分人和其他运动物体的程序” 几秒钟后,答案来了,AI大模型显示出一个五千多行的完整程序。 第二天,姜岳升集齐了方案组的组员,向大家说明了自己的新思路。 “你这不是把前面的方案彻底推翻了吗?”史俊有些不解地问。 “是的,虽然前面的方案是我提出来的,但是我现在认为那不是一个好方案,算是一个临时起意的方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今天我提出的方案才是符合逻辑的第一性解决方案。” “那我们前面的工作不是都白做了吗?”史俊很无奈地说。 “确实,大部分工作都白做了,但是我们如果继续沿着原来的路子走下去,将来需要付出的工作量可比新方案大得多,所以,我们应该及时止损!” “姜工,我对识别人体的编程比较熟,我支持你的新思路。”一名组员举手发话了。 “好吧!我对这块不太熟,我给你们打下手吧。”史俊没精打采地说。 组长听说姜岳升一下子推翻了以前的思路也感到很吃惊,不过他在听了姜岳升在小组会上的汇报之后,也认为姜岳升说的有道理。他是一个老程序员,深知程序架构的重要性。程序架构就是程序的路线,代表着一个程序的未来,如果沿着一条错误的路线走下去,会越走越黑暗。 在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之后,组长最后拍板,就按照姜岳升的新思路干!全组一起上,他亲自当架构师。 两个月后,他们按照新架构编写的程序完成了,在模拟系统上试跑了一次也没有什么问题,于是就开始安排场景测试。 场景组这次也增加了难度,加强了涂装的逼真度,同时增加了一些有局部遮挡物的测试,想看看姜岳升的新思路能不能识别机器人的局部特征。 测试开始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