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错综复杂的中亚历史(1/2)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424年)所着的《历史》一书中记载:中亚地区的东北方分布着三个斯基泰人的游牧部族,一是秃头的阿尔及派欧伊人,分布在阿拉克赛斯河(锡尔河)以西,即今哈萨克斯坦丘陵地带;二是伊赛多涅斯人(伊赛顿人、乌孙人),分布在伊犁河至楚河一带,与阿拉克赛斯河(锡尔河)对岸的玛撒该塔伊人(马萨格泰人)隔河相对;三是阿里玛斯波伊人(希罗多德对独眼人的称呼),分布在斋桑湖附近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四是玛撒该塔伊?,分布在阿拉克塞斯河(锡尔河)对岸,咸海以东?阔平原地带,与伊赛多涅斯?隔河相对(“玛撒”意为?,是?个强?的斯基泰部族);五是撒乌罗玛泰伊?(萨尔马提亚人),分布在塔纳伊斯河(顿河)以东,塔纳伊斯河流?麦奥提斯湖(亚速海)。
在这个年代,这些马萨格泰人、伊赛多涅斯人和斯基泰人都被认为属于一个大型部落集团。波斯人将他们称为萨迦人(塞克人),至今仍保存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的贝希斯登铭文中,多次提到了“Saka”的名字,并说他们的国家“在海的那边,那里的人戴着尖顶的帽子”。但这个认识是非常局限甚至是错误的。
从波斯纳黑希鲁斯塔姆的楔形文字石刻上我们得知,实际上古代的萨迦人居住在从攸克星海到巴克特里亚与印度交界处的兴都库什山和新疆北部与中亚地区的天山的广大区域,他们分成三个集团,一部分是豪玛瓦尔格萨迦人,被称为崇拜叶子的萨迦人、平原萨迦人或牧地萨迦人,分布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及阿赖岭等地,是大宛人的前身;第二种是提格拉豪达萨迦人,希罗多德称其为戴尖帽的萨迦人,分布于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地带,即从帕米尔、阿赖岭以北至天山、阿尔泰山,包括塔什干、塔拉斯河、楚河、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他们康居人的前身;第三种是所谓海那边或河流那边的萨迦人,也就是玛撒该塔伊人,他们分布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东南、索格底亚那(即河中)之地。玛撒是大的意思,玛撒该塔伊人是一个很大的萨迦部族,古代波斯人将这些居住在伊朗高原以北的各游牧部落通称为萨迦人。
萨迦人就是后来汉史上所说的“塞种人”,据研究分析,就是古波斯语中“Saka”的音译。自公元前7世纪前后,中亚草原游牧部落绿洲农业居民的原始公社制度先后开始解体,中亚最早的国家形式逐渐形成,从而出现了“塞王”,标志着塞种人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建立了康居国、大宛国。而马萨格泰人则成为了后来花拉子模的主体民族。
塞种人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只有少部分人从事农业,种植糜子、大麦和小麦。他们已知道用毡房,这种毡房从外形上看是圆柱形的,里面以木料做成格子,分成6格至10格,撑开了就是毡房,合起来不占地方,以便于携带,顶上环列着轻巧的椽木。这种便于拆卸和折叠的木格与毹,重量轻体积小,极易放在车上及马背上运走,是为适应游牧生活的智慧创造。
塞种人将天幕建在大车上,车有两轮、四轮、六轮的,用两头牛或三头牛拉,有的用骆驼驾使。迁徙时,塞种人用车运送妻子、儿女及家庭什物、用具。这种天幕也可以从车上移下来建在地上。在冬天,他们也住在用泥草筑成的房子里。
公元前五世纪的时候希罗多德亲自考查了一条往东北走向中亚草原的通道,并根据一路听到的信息写了下面一段:“越过包律斯铁涅司河(今黑海北岸德聂伯尔河)上方住农业斯奇提亚人(即斯基泰人),向东三天路程到达庞提卡佩司河(顿河下游西支流今哈尔科夫附近)。庞提卡佩司河以东是斯基泰游牧民(萨尔马提亚人)地区,不长树,向东到盖罗斯河(伏尔加河)十四天的路程。盖罗斯河那面是王族领地,王族的北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