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五十营 第十五(3/4)
太阳在星宿间运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二百七十次呼吸,经气运行的长度为十六丈零二尺,完成了在人体的一周运行,此时水下二刻,太阳运行二十分多一点。
“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五百四十次呼吸,脉气在全身运行两周,水下四刻,太阳运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二千七百次呼吸,经气运行十次,水下二十刻,太阳运行五个星宿零二十分。
3. 一昼夜经气运行五十周:“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即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经气在体内运行五十周次,水下一百刻,太阳运行遍二十八星宿,铜壶里的水都滴漏尽了,经气也正好运行五十个周次。经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总长度是八百一十丈。
该篇认为如果人的经气保持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人就能够享尽天然的寿命。这一理论反映了古人对人体生理节律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的认识,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数据是基于古代的认知和观察,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
经气在人体中运行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0.276 小时,也就是 16.56 分钟。
这是根据《灵枢·五十营》中的相关记载和计算得出的。
四、经气在人体中的运行规律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被发现和总结的:
1. 长期的临床观察:
症状与时间的关联: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患者的症状会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变化。例如,某些疾病在特定的时辰会加重或减轻,像患有肺部疾病的人在凌晨 3 点到 5 点(寅时,肺经当令)可能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加重的情况。通过对大量患者的这种时间性症状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医家们逐渐意识到人体的经气运行与时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针刺效应的时间规律:针刺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践中,医家们发现不同时辰针刺相同的穴位,其治疗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某些经脉气血旺盛的时辰针刺相应的穴位,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这种针刺效应的时间差异,也促使医家们去探索经气的运行规律。
2. 内观与体悟:在古代,一些修行者通过特殊的修炼方法,如气功、打坐、冥想等,进行内观和体悟,试图感知体内经气的流动。虽然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修行者的经验和感悟为经气运行规律的发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例如,某些修行者能够感受到经气在体内的流动方向、速度以及在不同经络中的变化等。
3. 理论推导和哲学思辨:
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自然界有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与之相适应。基于这种哲学思想,古代医家们推测人体的经气运行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且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呼应。例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的论述,体现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
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医家们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也可以按照阴阳五行的属性进行分类和归纳。通过对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等关系的理解,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