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的崛起与战前的暗流(1/2)
在东北战场的硝烟渐渐散去后,国内后方的景象却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那些集中在东北边境、时刻暴露在战火威胁下的工业设施,尤其是至关重要的军工设施,在政府有条不紊的组织下,历经千难万险,成功转移到了内陆安全区域。
运输车队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车辆嘎吱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段艰辛旅程的不易。每一辆车上都装载着珍贵的设备和物资,那是国家工业的命脉,也是抗击侵略者的希望。一路上,既要提防日军飞机的空袭,又要应对恶劣的路况。有一次,车队正行驶在一条狭窄的山谷中,突然天空中传来了嗡嗡的飞机声。日军的侦察机出现了,车队队长立刻下令:“全体隐蔽!快!”战士们迅速将车辆开到路边的树林中,用树枝和伪装网将车辆掩盖起来。飞机在头顶盘旋了几圈,似乎没有发现异常,便飞走了。车队这才松了一口气,继续前行。
经过无数次这样的惊险,这些工业设施终于安全抵达内陆。随着局势逐渐稳定,生产也逐步恢复。尤其是军工生产,在一群爱国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努力下,迅猛发展起来。
工人们日夜奋战在生产线上,他们的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为了能让前线的战士们早日用上更好的武器,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有一位年轻的工人叫赵刚,为了改进一款枪支的生产工艺,已经连续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他在车间里反复试验,不断调整参数。终于,他成功找到了一种更高效的生产方法,大大提高了枪支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当他看到第一支经过改进的枪支被生产出来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泪光。
到1942年春末,华夏军统帅部已经有能力组建新的炮兵兵团和空军集群,源源不断地为前线部队提供越来越多的新装备。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武器,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他们知道,这是他们保卫家园、打击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与此同时,全军开展了高强度的战斗训练。在冰天雪地的训练场上,战士们摸爬滚打,苦练杀敌本领。每天天还没亮,战士们就集合在训练场上,进行长跑训练。寒风如刀割般吹在脸上,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跑完步后,便是刺杀训练。战士们两两一组,手持刺刀,相互对抗。他们的动作整齐有力,喊杀声震天。在一次刺杀训练中,战士小张不小心摔倒了,但他立刻爬起来,继续投入训练。他说:“在战场上,可不能因为这点小伤就退缩,我要练好本领,多杀几个鬼子!”
1942年3月初,华夏军总司令常昊在指挥部召开了一场紧急军事会议。指挥部里,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紧张与严肃,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出席会议的有常昊、副总司令赵宏、东北战区司令员武华学、参谋长李逸、作战部部长孙刚、参谋部代表周伟。
武华学站起身,他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高大。他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率先发言:“我建议,由三个集团军在吉林南部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战役,目标是推进至通化——梅河口——辽源——四平一线。通化地理位置关键,一旦拿下,我们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为后续作战创造有利条件。通化是东北的交通枢纽,控制了通化,就等于切断了日军在东北南部和北部的联系,后续我们可以步步为营,逐步收复更多失地。”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李逸皱了皱眉头,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目前我们的战略预备队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最好在全线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尤其要重点关注沈阳、长春等核心区域的防线。贸然发动大规模进攻,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可能会陷入被动。而且,从情报来看,日军在通化周边的防御部署十分严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常昊微微点头,陷入了沉思。他的手指轻轻敲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