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神灵自诩高山君(1/4)
《礼记》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后世,人们在说古论今,特别是谈及历代王朝的更迭时,总会把这句话给拿出来,并附上一些神神道道的例子,来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
比如汉武大帝时,从西域进献过来的双头鸡,离开的时候曾留下一句“三七末,鸡不鸣,犬不吠。宫中荆棘乱相移,当有九虎争为帝”的预言。等到王莽坐上帝位,他的一系列操作,都似乎有着这句话的影子。
至于三国两晋,想这类的话题就更多了。什么狗说话牛能言人生蛇、猴子成精乱宫苑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
如果用现代的观点去看,很大程度上人们都会说,那个时候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未知或者是不能理解的事物都会冠以各种神秘的猜测和臆想;然后对古人的脑洞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从流承下来的文化传统来看,摒去先秦不谈,国人的很多文化传统却又往往出现在汉末三国两晋之间。
比方说琴棋书画诗酒花,比方说各种预言与相术,以及炼气修仙,卜算堪舆等等,治病救人更不用说。当然,还有一只伴随下来让历朝历代统治者爱恨交织左右为难的“贫道张角,请大汉赴死。”
得益于一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让后人对这一段历史是心驰神怡,又爱又恨。
爱的是,那个时代,在中原举旗称王、相互搏杀的各路诸侯,骨子里都刻着一句话——“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纵然大伙儿打得头破血流,如果是外人敢插手进来,大伙儿绝对会放下手里的事一致对外,把插手的人打得连妈都认不出来。
后世的川蜀,也似乎保留着这个印记。一面“死字旗”,写不尽国人的苦难与荣光。
不仅如此,那个时候的人们还有个不一样的“使节”情节。两汉这么多年,想弄块地盘种种菜,所需要的成本也仅仅只是派遣一名“使节”。
恨的是“三马食槽”,对外不能抵御外辱,对内不能安抚百姓,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差点丢了汉人的血统。
所以,自从项少龙出现以后,再大的大神,似乎都不愿附身司马家,来煽动一下翅膀。
即将讲述的神灵自诩高山君的故事,也是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但故事的缘由,却先得从当时盛行于世的宗教崇拜说起。
后世里,人们常把国人的宗教信仰分成三大块:修心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带浩然正气的儒,鼓暮晨钟忍一忍就过去了追求来世福报和解脱的释;天人合一不服就干急急如律令超越自我的道。
始皇帝的焚书坑儒,汉初的黄老之治,再加上各类神仙的形象塑造,尽管老董在汉武大帝的支持下独尊儒术,但终究不及人们对神仙道的向往——朝游北海暮宿苍梧。
这种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之情,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显着的精神特征之一。
特别是在东汉,道家的声势达到了顶峰。世人的眼里,能够修道被尊为道士的人,都是人尖子中的人尖子。这个“士”字,本来就蕴含着“贵族”的意味以及“文化”的象征。
什么抚琴吹笛、挥毫泼墨、吟诗、下棋、舞剑,术数、修炼、寻龙点穴、符篆、法事、呼风唤雨、针灸推拿、药材医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天地禹步,样样精通。
至于被推崇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什么的,没有一个不有道的影子。
在当时的齐地,有一个叫梁文的人。这人是个医家,符篆法事、药草医理方面都颇有研究,在齐地首屈一指。
人一旦站在了高处,很多想法就不一样了。在研究符篆法事、药草医理的过程中,梁文逐渐发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