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魏惠王(3/4)
国。这一时期,阴阳家的邹衍、儒家的孟轲、名家的惠施、道家的庄周等名士都来到大梁,使得魏国出现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此外,魏国天文学家石申在魏惠王十年(前360年)观测了数百颗恒星并发表了《石氏星经》,在我国天文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4、军事
训练武卒
魏惠王沿用了魏文侯或魏武侯时期吴起开创的武卒制度。他采用按一定标准考选的办法来选拔“武卒”,并给予他们免除全户赋役和田宅赋税的优待,从而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然而,武卒退伍后仍然享有这些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很大负担。
修筑长城
在魏惠王年间,魏国修建了西长城、南长城和北长城来防御外敌。其中,西长城最早修建,主要是为了防御秦国。南长城则主要位于魏国西南边境,用来防御韩国。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魏国还有一条北长城,或为卷长城的延伸部分,建在魏、赵边境的从太行山支脉山脊上,用来防御赵国。
军事活动
魏国处于“四战之地”,魏惠王在位时期对外战事较为频繁。他经历了多次战役,如魏与韩赵浊泽之战、石门之战、少梁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雕阴之战、陉山之战以及楚魏襄陵之战等。这些战役中,魏国虽然败多胜少,但魏惠王仍然坚持对外扩张和防御的策略,试图维护魏国的霸权地位。
5、外交
合纵连横
魏惠王在外交上采取了灵活多变的策略。他即位之初,因与韩、赵两国存在矛盾,而试图团结三晋共同抵御秦国。然而,由于利益冲突和摩擦不断,这一策略并未能完全实现。后来,魏惠王又尝试了多种外交策略,如秦韩魏连横、魏齐楚合纵、五国相王合纵等,以求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保全魏国。这些策略虽然未能完全改变魏国的困境,但体现了魏惠王在外交上的灵活性和深谋远虑。
四、轶事典故
1、魏国选相
公叔痤担任魏国国相时,发现手下的中庶子卫鞅才华出众。在病重之际,他向魏惠王推荐卫鞅接替自己的位置。然而,魏惠王对此并未表态。公叔痤又私下里对魏惠王说,如果不用卫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以免他为别国所用。魏惠王虽然口头答应,但并未采取行动。公叔痤死后,卫鞅并未逃离魏国,而是选择留下。后来,他听说秦孝公招贤纳士,便前往秦国,最终被封于商地,成为着名的商鞅。这一事件展示了魏惠王在人才选拔上的犹豫和错失,也凸显了卫鞅的胆识和决心。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惠王问宝
魏惠王十五年(前355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一同打猎。在交谈中,魏惠王自豪地炫耀自己拥有的夜明珠,而齐威王则表示自己的珍宝是能臣贤相。齐威王的话让魏惠王深感惭愧,认识到自己对于国家真正的宝藏——人才——的忽视。这一故事反映了魏惠王在治国理念上的局限,也彰显了齐威王的智慧和远见。
3、让国惠子
魏惠王与惠施关系亲密,曾赠予他大葫芦种子和粮食。据《吕氏春秋》记载,魏惠王甚至认为惠施比自己更贤能,多次表示要禅让王位给惠施。然而,惠施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认为自己拒绝王位更能教化民众。后来,当张仪成为魏相并推行连横策略时,惠施因主张合纵而遭到追捕。他不得不易冠变服,乘车逃跑,才勉强逃出魏国。这一事件展示了魏惠王对惠施的器重和惠施的高尚品德。
4、问政孟子
魏惠王曾向孟子询问治国之道。他自称在治国上尽心竭力,但魏国的人口并未增多,对此感到困惑。孟子指出,魏惠王所做的只是表面功夫,并未真正解决民众的问题。他建议魏惠王遵循农时自然规律,让人民衣食无忧,才能得到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