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香料3(5/6)
简行,先去找王安石。
今晚或许是余生里最宁静的一个夜晚,二人决定饮酒观天幕,彻夜不眠。
“这就是你一直偷藏着的长寿秘方?”张怀民觉得有些好笑。
苏轼的长寿秘方,任凭自己如何诓骗,他一字不提,还说:要想知道,得安排份他未曾尝过的美食。
嘚瑟啊,接着的嘚瑟啊。
从后人的言语中“连”,一字便可而知,此事不靠谱。
“饮酒,饮酒。”
苏轼无语了,自己还想靠这个秘方与别人交换,品尝些不外传美食,这下是不行了。
【除了常见的生姜,还有两种姜,我们经常也能看到:姜黄和高良姜。
姜黄也叫黄姜,在南亚、中东广泛食用。
印度咖喱之所以黄的,其实就是因为有姜黄。
我国西北也有用姜黄来给面食等上色调味的。
而高良姜也叫蛮姜、良姜。
“蛮姜豆蔻相思味,露似真珠月似弓。”
蛮姜就是高良姜,一般在中药上用的比较多,十三香里也有它。
高良姜的果实,也是香料,叫红豆蔻。】
弹幕区:
〖冬吃萝卜夏吃姜。〗
〖男人不可百日无姜。〗
继续阅读
〖姜茶发汗,生姜除寒湿。〗
〖我们湖南人喝茶也放姜。〗
〖湖南还有生姜豆子茶、芝麻豆子茶 、擂茶里面都放姜。〗
〖老虎姜听说过没有?〗
〖老虎姜是黄精,也是中药材。〗
〖苏东坡在那年头活60多岁,那可不得自豪?〗
〖苏轼不是四川的,祖籍是我们河北的!我们是三苏故里?〗
〖苏轼从生下来开始二十岁才首次出川,还不是四川土生土长的?〗
〖就是,连史书和教科书,都写的四川眉山,真就为了旅游资源,脸也不要了?〗
〖苏轼的父亲,父亲的父亲,爷爷的父亲,爷爷的爷爷,都是四川眉山人。〗
〖河北所谓的三苏故里,指的是苏轼的先祖,唐朝时期的宰相苏味道。〗
〖对,况且武则天时期,苏味道就被贬眉山,从此就在四川落户。〗
〖还三苏故里,不如改成王莽故里,他还真是河北人,还当过皇帝!〗
“啧啧啧。”酒店内,十七触灭烟头:“这都能吵起来?”
嘴上嘲讽着,手上却没停,暗搓搓的也发了条弹幕:“苏轼是四川的,汉中、重庆、遵义都是四川的!”
十七再次按下暂停键,手机放在一边,在包里翻找起充电器来。
而输入法也没收回,二十六键就这么明晃晃的挂在天幕上。
大秦,咸阳。
“李斯,可曾看清刚才那些番邦文字闪动?”
李斯感叹道:“看清了,当真是简单。”
拼音并非现代独创,在古代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大约分为五种。
读若法:被注字的读音同某字或像某字。
叶(xié)音法:为了诗歌押韵而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是一种错误的注音方式。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来注音的两个汉字,前一个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称为被切字。
譬况法:通过对被注字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进行描写来注音。
直音法: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
还有第六种,纽四声法:出现在四声被发现之后,也就是南北朝的齐梁之后,纽四声法是直音法的补充和发展,当无法找到好认的同音字来注音时,就找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