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赵将军陡起争执,诸葛瑾身陷囹圄(2/2)
扣下,待战事结束,以先生为质,去换两位张先生。”
此言一出,帐内气氛骤然凝固。
诸葛瑾闻言,神色微微一冷,目光直视赵雄,语气中带着几分讽刺与讥诮:“赵将军,此言倒是令我想起一事。当初我前往广陵与汝主张太守商定联盟之事时,张太守态度十分诚恳,言辞恳切,言必称‘共襄大业’。请他出兵时,他也颇为果断,毫无推诿之意。那日他亲往淮水边上为我送行,言辞间满是敬重,分明是一副礼贤下士的明主做派。可今日听将军之言,我倒觉得,张太守的‘明主’之风,似乎未必如当日所见那般真切。”
赵雄听罢,脸色顿时变得有些难堪,额间隐隐渗出一丝冷汗。他低下头,避开诸葛瑾锐利的目光,语气中带着几分尴尬与无奈:“子瑜先生,此事……此事末将也是奉命行事。太守之命,末将不敢违抗,还请先生体谅。”
诸葛瑾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讽:“体谅?将军为主尽忠,我自无话可说。只是张太守当日信誓旦旦,言必称‘共谋大业’,今日却以我为质,扣押于此,未免令人心寒。若天下诸侯皆如张太守这般行事,恐怕‘礼贤下士’四字,也不过是虚言罢了。”
赵雄被诸葛瑾一番话说得无言以对,脸色愈发难看。他沉默片刻,终于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歉意:“子瑜先生,末将明白先生之愤。但此事……此事末将实在无能为力。太守之命不可违,末将只能依令行事。待战事结束,末将定当亲自向先生请罪。”
诸葛瑾闻言,神色依旧冷峻,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诮:“请罪倒不必了。将军为主尽忠,何罪之有?只是我诸葛瑾一介书生,竟也能成为张太守手中的筹码,倒也算是‘荣幸’之至了。只是不知,张太守此举,是否真能如他所愿?”
赵雄听罢,心中愈发羞愧,却也无言以对,只能低头拱手:“子瑜先生,末将……末将实在无话可说。还请先生暂且忍耐,末将定当尽力保全先生周全。”
此时,帐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亲兵匆匆闯入,单膝跪地,抱拳禀报道:“报!赵将军,子瑜先生,水寨岸边有一人,自称是孙文台之子孙伯符,率百人上下骑卒,要求见诸葛子瑜先生!”
三国:刘备辅翼,助他再造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