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交锋(五)-骂你咋地(1/3)
刘大夏的能力且先不论,他做官的水平要真的只是个“小白”级,他怎么混到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来的?他的官场、士林名声又是怎么来的?
论带兵打仗(工作业绩),他比不过秦纮、王轼。更别说弘治初年知兵的兵部尚书余子俊。
那为何“弘治三君子”中有他?
如今京师人称“东山先生”,连高丽使者都知道他的名字?
所以说,此人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
同样的把戏,不同样的花样。
刘大夏还是“乞骸骨”这招,但是这次玩出新花样来。他不和张昭去哔哔,他很清楚他的优势所在。兵事,他和张昭比那估计真的算外行。但是,政务呢?
弘治皇帝要依赖他处理朝政。他直接和弘治皇帝对话,将压力给到弘治皇帝。
这种行为可以叫做“凌迫君上”,但是张昭一个十九岁的小年轻,一个武勋,公然的侮辱大明兵部尚书,两榜进士,翰林出身的文官,就只是不痛不痒的“罚俸”一年?
这道理说不过去吧?
这是一个很扯淡的逻辑。大明朝文贵武贱,而且张昭的年纪是硬伤。资历更是硬伤。真没人觉得他的政治地位和刘大夏相当。所以这个扯淡的逻辑偏偏又成立。
你换一个和刘大夏地位相当的文臣,骂他两句“尸位素餐”算什么?骂你咋地?
所以说,刘兵部“变戏法”的水平不弱啊。
刘大夏对张昭的反击来了。
…
…
场面略尴尬。
礼部尚书张升起身奏道“陛下,张昭言语骄狂,屡次羞辱大臣。臣以为是其年轻的缘故。臣请陛下夺其议事之权,令其列席御前会议即可。”
他同样被张昭嘲讽了两次,这会儿加一把火釜底抽薪。
礼部在六部之中稳居第二梯队。吏部是公认的六部、外朝之首,独占鳌头。但接下里的座次,礼部、户部都想要争一争,谁也不服谁。
而弘治朝比较奇葩,两任兵部尚书先是马文升,后是刘大夏,都是天下公认的名臣,被弘治皇帝倚为左膀右臂,治理朝政。
所以,张升这个礼部尚书,话语权并没有往日重。而张升在御前的对人不对事,屡屡为其减分。说话的份量越来越低。比如此时。
人刘尚书营造出这个局面,那是本事、手段。你帮忙吆喝一下,这算什么?
礼部尚书给兵部尚书打下手,当小弟?
这谁还看得起你!
坐着列席的几名储相如王鏊、杨廷和、梁储都看得出来礼部尚书张升此人色厉内荏,才具平平,外强中干。
…
弘治皇帝沉吟着。
他心中真没想处罚张昭。兵部的做法,他是不满意的。有好兵器不装备起来,反倒要限制国泰商行生产?有这样做事情的?但,看这架势不处罚是不行的。
这时,一直眯着眼睛养神的吏部尚书马文升淡然的开口道“刘东山,你以‘乞骸骨’凌迫君父,又该当何罪?
有事说事。不要动辄‘乞骸骨’浪费议事时间。京师诸军换装的事情,你处理不来,不代表别人处理不来。
张昭,你打算怎么做?”
马文升这话就有点公然偏袒张昭的意思。但究其原因,还是刘大夏事情办的不地道。户部的铸币技术找张昭要,兵部的铸造技术还是找张昭要。
你们还要不要脸?有没有点大臣的体统?
另外,这里还有三个原因。
第一,马文升和弘治皇帝君臣相得十六年,感情还是有的。他不想让弘治皇帝被臣子逼迫得当场下不了台。
第二,以马文升对张昭的了解,既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