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后方支援(1/18)
林宇深知,粮草乃后方支援的重中之重,是维系军队战斗力与百姓安稳生活的根本。在大秦广袤的土地上,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壤条件差异显着,这既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机遇。
为确保粮草充足,林宇大力推行土地开垦政策。在北方的一些干旱地区,组织民众开凿灌溉渠道,引黄河水或地下水进行灌溉,将大片荒地变为可耕地。官府为开垦荒地的百姓提供农具、种子以及技术指导,承诺数年之内减免赋税,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例如,在河套地区,经过数年的努力,新开垦的农田如棋盘般分布,种植的粟米、小麦等作物产量逐年递增。
在南方,利用其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推广水稻种植。林宇派遣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教授农民先进的种植技术,如合理密植、适时施肥等。同时,组织修建水利工程,如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修筑堤坝、水闸,调节水位,确保农田灌溉无忧。这些举措使得南方的水稻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大秦新的粮仓。
粮草的储备同样关键。林宇下令在全国各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修建大型粮仓。这些粮仓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底部垫高以防潮,墙壁厚实且涂抹特殊材料以防虫。在管理上,设立专门的粮仓管理机构,制定严格的出入库制度。管理人员需详细记录粮草的来源、数量、入库时间等信息,并定期对粮仓进行巡查,确保粮草的质量。如咸阳附近的敖仓,规模宏大,储存的粮草不仅能够保障都城的日常需求,还能在战时迅速调配至前线。
然而,仅仅储备充足还不够,高效的运输至关重要。林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网络,拓宽和修缮原有的道路,使其能够容纳更多的运输车辆并行。同时,研发新型的运输车辆,增加载重量并提高行驶速度。在水路运输方面,整治河道,清除河道内的障碍物,使船只能够顺利通航。例如,在黄河和长江上,打造了庞大的漕运船队,将各地的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需要的地方。
在运输过程中,安全保障必不可少。林宇派遣精锐的部队沿途护送粮草运输队伍,防止盗匪抢劫。同时,设置烽火台和驿站,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及时进行救援。此外,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运输队伍配备了防雨、防潮的设备,确保粮草不受损失。
兵源是大秦军事力量的源泉,林宇致力于建立一套完善且可持续的兵源补充体系。
首先,改革兵源征召制度。林宇摒弃了以往单一的强制征召方式,实行多种征召模式相结合。除了常规的按户籍征召适龄男子外,还设立了志愿兵制度。对于那些心怀报国之志、身体素质优秀的青年,给予他们更多的晋升机会和优厚待遇,吸引他们主动投身军旅。例如,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专门的招募点,招募熟悉当地地形和风土人情的青年,组建边境巡逻部队,这些部队在保卫边疆、防范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兵源质量,林宇加强了对兵源的选拔标准。除了基本的身体素质测试,还增加了军事技能和心理素质的考核。身体素质测试包括体能、耐力、敏捷性等方面,军事技能考核涵盖了兵器使用、骑射技术等,心理素质考核则通过模拟战场环境等方式,考察应征者的勇气、毅力和应变能力。只有通过全面考核的青年,才能成为大秦军队的一员。
兵源的训练同样不容忽视。林宇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军事训练基地,根据不同的兵种和作战需求,制定了详细且科学的训练计划。对于步兵,着重训练队列、兵器格斗和长途行军能力;骑兵则侧重于骑术、骑射以及快速突击战术;弓弩兵则强化弓弩的精准射击和快速装填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采用实战模拟的方式,让士兵们在接近真实战场的环境中锻炼,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例如,定期组织军事演习,模拟不同的战斗场景,如攻城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