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儒学以礼(1/26)
大秦在经历了天灾以及一系列的重建与变革后,虽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但文化领域中,儒学却面临着式微的困境。曾经,儒学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道德教诲,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战乱与天灾的冲击,儒学的发展遭遇了重重阻碍。
在战乱时期,社会秩序动荡不安,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温饱与躲避战乱上,对于精神层面的儒学追求自然无暇顾及。学校荒废,学者流离失所,儒家经典的传承面临断裂的危险。许多珍贵的儒学典籍在战火中损毁,大量的儒家学者或为躲避战乱迁徙他乡,或不幸在战乱中丧生,致使儒学的传承者数量锐减。
天灾的降临更是雪上加霜。地震、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不仅摧毁了无数的家园和基础设施,也对文化传承造成了巨大破坏。许多儒家讲学的场所被夷为平地,珍藏的典籍被洪水冲走或被沙尘掩埋。在艰难的灾后重建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以及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上,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儒学的复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资源支持。
此外,随着大秦与周边国家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外来文化思想纷纷涌入。这些新文化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传统的儒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人开始对儒学的理念产生怀疑,转而追求新奇的外来思想,使得儒学在社会思想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同时,在大秦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过程中,法家、道家等思想在某些方面更契合当时的实际需求,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和推广。例如,法家强调的法治观念在维护社会秩序、推行国家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家的顺应自然思想在应对天灾、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相比之下,儒学的一些理念在短期内似乎难以直接解决现实问题,导致其在政治和社会舞台上的话语权有所下降。在大秦的朝堂之上,关于是否重兴儒学、以礼治国的议题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一日早朝,丞相李斯率先站出,拱手向坐在龙椅上的胡亥说道:“陛下,如今天下初定,历经天灾人祸,虽已在诸多方面有所重建与发展,但社会风气仍需进一步匡正。儒学倡导的礼义道德,于规范民众行为、重建社会秩序大有裨益,臣以为重兴儒学乃是当务之急。”话音刚落,御史大夫冯劫便提出了不同意见:“丞相所言虽有道理,但儒学自先秦以来,经战乱天灾,诸多经典散佚,传承之人亦寥寥无几。如今重兴,谈何容易?且当下大秦正致力于发展经济、强化军事,资源有限,此时将精力置于儒学,恐会影响其他要务。”
蒙毅将军也点头附和道:“御史大夫所言不差。当下边境虽暂时安宁,但匈奴等外敌仍虎视眈眈。加强军事力量,巩固边防,方为重中之重。儒学虽好,却难以在短期内增强国力,抵御外敌。”
然而,博士淳于越却坚决支持重兴儒学:“诸位大人此言差矣。儒学乃我华夏数千年之智慧结晶,以礼治国,可使民心归正,社会和谐。民众知礼义,则上下有序,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军事与经济固然重要,但若无文化根基,即便一时强盛,亦难持久。”
胡亥坐在龙椅上,静静地聆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也在权衡利弊。他深知,重兴儒学并非易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淳于越所言也不无道理,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
思索片刻后,胡亥缓缓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有其理。儒学之兴,关乎大秦之未来,然当下局势亦不可忽视。朕意,此事需从长计议,既要考量儒学重兴之可行性,亦要确保不影响国家其他要务之推进。”
在朝堂热议的同时,大秦各地的民间儒学状况也引起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