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文学繁荣(1/24)
我坐在咸阳宫的书房内,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堆满竹简的案几上。自推行一系列新政以来,大秦的社会风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律法的革新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而在这股新政的春风吹拂下,文学领域也开始萌发出新的生机。
这日,李斯前来奏事,完事后,他恭敬地说道:“陛下,如今新政推行,百姓安居乐业,臣近日听闻,民间与朝堂之上,文学创作之风渐起。不少文人墨客,以新政为灵感,创作出诸多佳作。”我心中大喜,说道:“哦?竟有此事。爱卿不妨细细说来。”
李斯微微一笑,道:“陛下,如今律法维新,其公平公正之理念深入人心。有文人以律法故事为蓝本,创作出叙事文章,不仅讲述律法如何为民解忧,还宣扬了陛下推行新政之圣明。再者,商业繁荣,商路畅通,许多文人随商队游历四方,将各地风土人情融入诗篇,读来别具一番风味。”
我听后,兴致盎然,说道:“如此甚好。文学乃国之瑰宝,能在此时繁荣发展,实乃大秦之幸。传朕旨意,鼓励文人创作,对于优秀作品,朝廷给予嘉奖。”
李斯领命而去。此后,朝廷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诏令,鼓励文人墨客积极创作,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辞赋,只要是反映大秦新政、社会风貌、百姓生活等积极向上内容的作品,都有机会获得朝廷的赏赐。这一诏令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大秦文学创作的热情。
诏令一出,大秦的各大学府成为了文学创作的前沿阵地。咸阳太学内,学子们纷纷响应号召,以笔为剑,以纸为疆,展开了一场文学的盛宴。
在太学的课堂上,先生正讲解着新政对社会的影响,台下的学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创作激情。课后,名为苏然的学子回到宿舍,挥笔写下一篇散文,名为《新政赋》。文中写道:“今我大秦,律法维新,如春日暖阳,普照万民。商业繁茂,如繁花绽放,四海来朝。此皆陛下圣明,新政之功也。”他以华丽的辞藻,详细阐述了律法革新后,百姓生活的改善,商业贸易的繁荣,表达了对新政的赞美和对大秦未来的憧憬。
与此同时,另一学子柳悦则擅长诗歌创作。她漫步在太学的花园中,看着同窗们充满朝气地讨论着新政带来的变化,灵感突发,赋诗一首《新政颂》:“新政如风吹九州,百姓欢颜解千愁。商路绵延通四海,大秦昌盛永不休。”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生动地描绘出新政下大秦的繁荣景象。
这些佳作在太学内传阅,学子们互相品评,激发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先生们也对这些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学子们继续创作,将自己对新政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来。一时间,太学内文学氛围浓厚,佳作层出不穷。
不仅是咸阳太学,各地的郡县学府同样如此。学子们以新政为主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有的描绘了当地农业在新政鼓励下的蓬勃发展,有的讲述了地方商业在新政规范下的有序繁荣。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大秦的文学宝库,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新政在各地的具体实施情况和积极影响。
在学府文学创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民间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在咸阳的市井之中,有一位名叫赵老的说书人。他虽年逾花甲,但听闻朝廷鼓励文学创作后,也不甘示弱。他将新政的故事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评书,在集市上说与百姓听。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他还自己编写了一些唱词,配合着讲述。“话说咱大秦新政颁,律法公正万民欢。商业兴旺多热闹,来往客商笑开颜。”赵老的评书深受百姓喜爱,每次开讲,集市上都围得水泄不通。百姓们在听评书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新政的好处,也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在偏远的乡村,一位名叫陈生的农夫,平日里就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