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规矩(1/2)
天歌,心想,自己说这些,这几个丫头,居然还能找到说辞来提醒自己。这还真是厉害,分明就是演给自己看的。
哪里有什么非得要吃的饭,从古至今从来没有见过人逼着人吃饭的这种事情。
天歌说“呵呵呵,吃饭也行,你们要是给我说说,这中国最近是从哪里开始的,必须要啊,吃饭还被主人逼着去吃饭,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条呢,嗯,都是给我解释解释!”
“仙子,别人说的规矩我们不懂,我们就只知道,这是我们的一个文化成功的规矩,你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啊,你不听就在这里没法生存!我刚才不是跟你讲了吗?事情难道没有听清楚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吗?”
天歌说“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这些都是借口,我是来做客的,我是客人,这个也是应该的,我们这个你觉得是你想要的什么,就这么点事情还处理不好,还说你们是芙蓉花神宫,呵呵!”
“我们不懂,仙子好像懂的都是的,那不然的话现在就跟我们讲一讲,这饭桌上的礼仪吧?”
天歌笑道“这吃饭少不得喝酒,酒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饮料,在我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史籍记载早在夏朝时期,杜康(一说仪狄)就已开始了酒的酿造,而宴席饮酒的习惯,更是历经数千年而不绝,始终贯穿于国人的日常饮食和社会交往之中,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桌文化,中国酒桌上的礼仪大全。”
天歌又说“中国酒桌礼仪大全之古代的饮酒礼仪
中国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是从西周时代开始。总体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就是要求人们饮酒要遵循严格的时令,要尊礼、适量,不能随心所欲。关于酒德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
小兰说“儒家思想认为,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骄奢淫逸。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所谓三爵,指的是适量,量足为止。”
小菊说“古人在酒宴上,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的敬酒礼仪却是后干为敬。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而宾主之间,则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
小兰又说“如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敬酒时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
天歌笑道“这些都是礼记《玉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
左传记载晋灵公赐赵盾饮酒,埋伏甲兵要攻杀赵盾,赵盾的贴身侍卫提弥明察觉阴谋,急忙登阶入堂,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于是扶出赵盾逃难。可见三爵是礼,过了三爵,就可以不受礼节约制而纵饮为欢了。
所以曹植诗《箜篌引》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仪礼中的饮酒,最后也有“无算爵”,意思是说,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必计较杯数了。也因此论语说孔子的饮酒观是“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不酒后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