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5 魏忠贤把话说的很重】(3/5)
838年的一两银兑1637.8文。
这个时候,大清上下都已经明白,是不禁烟就要没活路的时候了。
朱由检维持的货币体系,白银进口在朱由检玩完的的最后几年一直在上涨。
西班牙的美洲银矿所谓枯竭只是从顶峰滑落,产量依旧庞大。
白银流入中国的最后几年锐减,对明朝灭亡是有影响,但是那会煤山战神早就没活路了。
减少的原因是战乱波及到中国的沿海出口省份,白银进口减少并不能对当时早就崩溃的中国货币体系带来决定性影响。
实际上因为铜钱的过度贬值,白银的加速进口在铜币体系崩溃的1632年后对稳定经济有正面作用。
因为白银代替了一部分铜币进入流通领域。
三饷加派,加派的征收方式是折银而不是本色。
如果仅仅以三饷加派而对全国各府州的赋税进行排名,没什么意义。
苏松重赋,这是明人皆知的事实。
苏松两府在三饷加派之前,其亩均税率0.12,单位:两/亩。
这就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大截。
此外,明朝财政税收输送方向,可分两块:起运和存留。
其中起运的主要分送到户部的和内库的。
换而言之,明代有权征收赋税的并不只有户部一个衙门,兵部、工部都有自己的收入。
而且银两,仅仅是送到户部的。
也就是说,并不包括送到内库、其他仓库机构及地方存留的税收。
以苏州府为例。
万历六年,苏州府赋税总额假设全部折银的话接近90万两。
这些赋税大致可分以下六种:田赋、上供物料、钞关税、盐税、商税、徭役折银。
其中田赋又主要分夏税秋粮,而大明万历朝全国平均夏税秋粮起运比例是57.2。
但万历六年,苏州府起运夏税小麦就有40626石,经侯官响统计,其中约有37.13的部分已折银,存留麦13038石。
起运秋粮米1850607石,经侯官响统计,其中约有38.18的部分已折银,存留米188287石。
起运的除了实物税收外,便是折银后的夏税,含小麦、农桑丝折绢、税丝折绢等,和秋粮,含米、马草、户口盐钞银等。
万历六年,苏州府起运折银夏税是4981.75两,起运折银秋粮是257189.5两。
以上这些起运的实物税收,也远远超出了57.2的比例。
至于这些起运粮食目的地,那就多样了,南京北京都有机构负责接收,因此这些粮食很大程度上是不经手户部太仓库的。
太仓库的主要功能是存白银而非粮食。
倪元璐的奏疏中,崇祯十六年苏州府上缴到太仓库的额银是565518两。
这个税收,自然也是不包括原本苏州府所缴纳的本色的。
而且崇祯十六年苏州府的额征银和万历六年相比,增加了一倍还多。
崇祯三年松江府的赋役构成本色米麦赋,约33万石。
明代存在着一种说法,叫“南粮北役”,意思是南方赋役中粮食负担更重,北方则是徭役负担更重。
但是韦宝认为松江府的“役”比“粮”更重。
崇祯十六年,倪元璐额定下的松江上缴到户部的赋税额银是232883两,相当于崇祯三年松江府一年折银的田赋。
由此可见,难道松江府的赋税是不少的。
只有不懂明代财政的才会把明末太仓库,新饷库,又或者是兵饷左右司的银额当成各地的赋税,典型压根就不知道明代是咋搞税收的。
三饷那有没有收足呢?几乎是永远也不可能的。
因为就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