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1 刘大河与曹文诏】(4/4)
在北方,关外除外的所有主力更是几乎完全被大顺军队歼灭。
但是这些战绩也不难看出,基本就是在短短4年之内完成的,李自成一介平民提三尺剑几乎得了天下,固然是一个奇迹,但这也使得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收服士心,闯军在北方攻不少坚城,典型如开封、汝宁、潼关、宁武等后,城防自然也残破不堪,还未来得及修缮,清军就打了过来,而清军又拥有大批红衣大炮这样的先进攻城武器。
不得不说,这对于清军迅速推进是非常有利的。
尤其是农民军起兵之初,明朝很多官员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宁死不降,最后死之,这自然更不利于李自成搞好与官绅集团的关系。
后来李自成逼近北京之后,见明朝大势已去,投降的官员,主要是武将才逐渐多了起来。
这里其实也有个幸存者偏差,大明的忠臣大抵在顽抗闯军时已经死的差不多了,投降的都是姜瓖、唐通、张缙彦之流反复无常之人。
这些人一看清军势大,大顺大势已去,又顺风倒戈,就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了。
总之,大顺军攻略北方过程中战况惨烈,与北方官绅集团关系本就不好,进入北京之后政策也没有多大变化。
李自成本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听取了部下不要滥杀的建议,从进军北京路上开始,对沿路明朝文官武将大加招抚,但是历史还是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
相对于对文官严刑拷掠、对武将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大顺军而言,多尔衮对前朝文官武将的政策和游戏规则就确实要温和一些,于是随着大顺军一路败退,北方各大城池据点对清军望风而降,呈现一边倒的战局,也是正常的。
除了这些,大体原因还有二。
其一,顾诚、姚雪垠等名家一致认为,李自成在胜利即将到来之时,确实太过大意,他似乎认为明清之争是前朝的事,自己与后金可以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于是并没有集结大顺军全军主力于河北。然而松锦大战之后,清军损失其实也很惨重,松锦大战后没有强攻宁远是其一,山海关之战后姚雪垠也指出清军也没有果断追击,待到李自成放弃北京后才放心推进,再加上清朝官方报告称顺治初年满八旗男丁只剩下5万,都可以看出此时后金人力已接近枯竭,哪怕打出一场消耗战对大顺都是有利的。
这点看,清朝真是下山摘了个大桃子,李自成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农民军似乎忘记了,他们最推崇的曹孟德,其实是在白狼山大战绝境破乌桓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北方霸主的。
其二,明朝、南明与农民军内耗确实很大,这点不要低估。农民军猛将那么多,李定国更是战术天才,明朝却不能用,直到大西军退守云南,大顺军退守湖南,长江防线已被突破之时,南明政权方才同意与农民军结盟抗清,这时候黄花菜都凉了。在此之前,南明甚至还打算联合多尔衮先剿平农民军。李自成曾多次对崇祯提议讲和,都被崇祯一一拒绝,非要杀个你死我活不可。
所以这些方面的东西看多了,就越来越觉得攘外必先安内真是一句屁话,真如此操作的,多半就和莫卧儿帝国、马拉塔王朝一个下场,“大伙儿厮杀在一起的时候,不列颠人打了进来,把它们全部征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