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2 中原之难】(3/4)
记》,被周树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去做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屡败屡战,最终将其做成功,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感染力的事情。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集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的宏大目标比如奋六世余烈,从商殃变法到最终秦始皇统一天下,经历了秦国六代君主,一百多年。
最终这一段历史被拍成电视剧《大秦帝国》,多少人看过之后潸然泪下。
诸葛孔明,六次北伐,最终病死五丈原。
这些事迹,已经足够让人感动得荡气回肠,写上无数的诗歌和文章为其纪念。
但是这一切的故事,和一个伟大的坚持到底,最终成功的故事相比,都逊色了太多太多。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区。
北边和西边的一大堆崇山骏岭。
这些山上有着长长的万里长城,有各种险峻的关隘,山海关。
在漫长的汉族政权历史中,北方一直受着游牧民族的危害,汉有匈奴,唐有突厥。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当然是马。
为什么马厉害,因为马有四条腿,跑得快,而人只有两条腿,跑得慢。
在冷兵器时代,马就是坦克部队。
而重装骑兵在面对步兵时,几乎就是砍瓜切菜一样的随意。
马跑得快,是因为在平地上。但是马爬山不行啊。
有崇山峻岭,高山悬崖,有长城,有关隘。没办法飞过来。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原的农耕民族,一直靠着这些山脉和上面的长城,关隘抵御着北方的骑兵。
直到公元938年,石敬瑭无耻的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崇山峻岭没有了。
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直接南下到中原地区。
在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上,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撕破了中原王朝的美梦。
开始了惨烈的用步兵抵御骑兵的历史。
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了在平原上抵御骑兵,想出了无数的办法。
去挖黄河,让黄河决堤,黄河的水流出来,在平原上形成几十公里的沼泽地。
在平原这个根本不适合种水稻的地方,修大量的水稻田,在里面种上水稻。
目的不是为了收大米,而是因为马在水稻田里跑不起来。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宣布,即将北伐契丹,而此次北伐的目标正是失去了21年的燕云十六州。
柴荣的北伐非常的顺利,先拿下了益津关,瓦桥关和关南州县。
这一刻离最后的幽州,距离只有1毫米。
所有的人兴奋而又担忧。
在此之前的北伐从来没有成功过,哪怕如诸葛武侯的才华最终也是抱憾终身,止步在离长安只有100多公里的五丈原。
而这一天,柴荣的北伐是否可以打破“北伐必败”的魔咒,没有人知道。
柴荣命令周军在河边搭建浮桥,准备充足的粮食军械。万事俱备,只待一声令下,就可以大军出击,收回幽州。
可是,在这一刻,柴荣却突然病倒了。
三军无帅,只好放弃近在眼前的幽州,不甘心的撤军了。
不久,柴荣英年早逝。
这是第一位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文武双全的皇帝。
此时距离燕云十六州被少数民族占有已经21年。在接下来的漫长的三百年里,就是被无数文人痛骂的弱宋。
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派遣大军征伐辽国。
开头出奇的顺利,宋朝大军连战连捷,但随着西北路军进攻失利,赵光义赶紧让大军撤退,主帅潘美在指挥撤军上出现重大错误,不顾大军的死活与战略的成败,胡乱指挥,致使断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