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65 杨嗣昌】(2/5)
“大家都坐下谈吧,今日不是上朝,不必拘束。”天启皇帝朱由校对几名阁臣道。
几名阁臣也不谦让,道谢之后,便在太监们搬来的位置上分别坐下了。
只有一个臣子,仍然站着,就是刚才引起韦宝好奇的那个五品官。
在地方上,五品官不算小了,但是在京城,真的只是小吏而已,在皇帝面前,更是小吏中的小吏。
“他叫杨嗣昌,是户部的主事。”朱由校道“杨嗣昌,你对大家说说今年的财政缺口有多大。”
“是,陛下。”杨嗣昌答应一声。
韦宝心中微微一凸,才知道这就是杨嗣昌。
杨嗣昌的大名,韦宝在重生之前,在现代的时候就比较熟悉。
这位老兄在天启朝不算什么,但是后面在崇祯朝,可是了不得的人物,简直可以说是主角级别的人物,戏份甚至比崇祯还多。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二月二十七日,杨嗣昌出生于明朝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他是三代单传之独子,父亲是杨鹤,官至兵部右侍郎、三边总督。
武陵杨氏原籍安徽郎溪,在洪武年间因诖误而发配武陵充军,后代逐渐崇尚文学,追逐功名。
杨嗣昌在家风熏陶下,自幼潜心读书,埋头科举,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及第,开启了从政生涯。
韦宝十五岁金榜题名,但韦宝的功名都是搞鬼得来的,并不是真本事。
人家杨嗣昌就不同了,十七岁就中了举人,二十一岁就金榜题名了!
这是货真价实的大儒了。
在封建科考时代,做官晚和做官早,天壤之别,但凡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年少就金榜题名的人。
张居正是如此,杨嗣昌也是如此。
因为只有年少提名,才有足够的时间熬资历,才能在年轻的时候在朝政中发挥作用。
人一旦老了,就会缺乏斗志,很多事情就没有了锐气。
杨嗣昌步入仕途后,历任杭州府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福建司主事、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等官职。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擢户部郎中,同年十二月至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迁南京户部新饷司郎中。
天启二年五月初二日刚上任就替登莱巡抚袁可立向皇帝请饷,“抚臣袁可立受命方新,请发帑金二十万安兵散民,似非得已。惟在圣明裁定,赐予若干。”
到天启五年,1625年,,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渐有擅权之势,与朝中东林党人矛盾日益尖锐,杨嗣昌为躲避政斗漩涡,遂称病挂冠,隐居家乡。
其父杨鹤亦被魏忠贤罢官,返乡与杨嗣昌一起隐居,过着优游林下的生活。
当时,后金侵犯明朝,辽东告急,军需吃紧,杨嗣昌留心边事,将他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二十卷。
现在韦宝与杨嗣昌见面的这个时间点,就是杨嗣昌父子快要暂时离开大明朝廷的节点。
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信王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
不久后,魏忠贤被扳倒,杨鹤、杨嗣昌父子亦先后被起用。
崇祯帝还未登基时,就看过杨嗣昌的《地官集》等书,赞叹杨嗣昌的才能。
崇祯元年,1628年,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后移霸州道。
崇祯四年,1631年九月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
此时,他的父亲杨鹤因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任上招抚流寇神一魁失败,被下狱论死,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求辞职,以代父罪。
结果崇祯帝免了杨鹤的死罪,而改戍江西袁州,然而却没有让杨嗣昌辞职,还多次温言抚慰,激励他尽职任事。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