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年轻的手工艺(2/3)
正是如此,他才感兴趣,跑过来看个究竟。
不过,这门手艺的手艺人不在镇中心,而是在乡下的村庄,还需要走十多二十分钟。
水泥路出了繁华的柳市,拐弯进了黄华沪屿后村。房子渐渐疏朗开去,雪白的小路边是一片浓绿的稻田,风里有久违的、专属乡间的气息。
笋壳随着竹子的长大,它会不断自然脱落,现在的农村连拿它烧火都觉得麻烦,也就任它随着时间而腐烂,化为尘土肥料。
但是,在老吴手里,这些笋壳成了仕女的罗裙、帝相的大氅。
在村民的指引下,胡杨和华仔来到一栋两层小楼前,有个院子,墙上有浓绿爬山虎,好多株鸡冠花开成一片霞光。
这屋子的主人姓吴,专门做笋壳雕已经三四代了。
带路的村民朝里面喊“老吴,出来开门,有客人来。”
不多时,走出来一个中年人,看到来者是两位年轻人,有点意外。毕竟笋壳雕这种艺术,现在年轻人很少会欣赏。
“两位,先里面坐。”他邀请道。
胡杨询问“大叔,你这里面方便拍摄吗?”
“你们电视台的?”老吴皱眉,采访过他的媒体也有,前几次还好,接待多了,就会觉得厌烦。
胡杨摇头“我是个主播,来您这,是有人推荐,打算让更多人看到您家这门手艺。此外,就是采购一批作品。”
听到后面,对方会买作品,那么拍不拍摄都无所谓。
老吴笑道“先里面坐,一会给你详细介绍一下。笋壳雕这门手艺,传到我手上,其实也没有多久,它还很年轻。”
一楼是工作室,二楼一整间屋子全是展示作品的地方。
竹笋壳经人工剪、切造型后,拼粘堆贴在有图案的背景板上或布胎之外,能制出平面的画或立体的人物,这就是笋壳雕。
工作室里成排的笋壳雕像,有孔子、观音等人物像,墙上亦有笋壳雕后贴的平面画,栩栩如生。
见胡杨他们不急着喝茶之类,老吴也就开始介绍。
他告诉大家,笋壳雕选材极为严格,必须是已钻出土的笋,笋衣得取笋一米以上、三米以下的这一段。
因为越接近地面,笋节就越短,笋壳也跟着短,这样就没了大面积的纵向感。而再往上,笋壳会尖,尖的面积会变小,面积缩减能利用的地方就少。
而且笋壳不能生掰,得等它老了自然脱落才能用,不然笋衣太嫩不能形成粗硬纤维,一雕就断。
只见他拿起一片笋壳,大家能看到其纹路清晰、触手干燥,轻轻纵向撕开后可以拼接,外皮的斑点自然形成,颜色深浅不一,里面则是清爽的米黄色。
要做一件笋壳雕人物作品不容易。
老吴跟大家说“首先,需要画线稿,再用泥塑成大概形态。”
等泥坯塑好干了之后,接下来借用脱胎漆器的方法,在泥坯外加纸片及裹上纻麻,亦称夹纻,借由漆的可塑性及麻布的张力,将麻布跟漆层交互重叠,笋壳雕的原形初现端倪。
笋壳干了之后,纤维组织极为薄脆,尤其是用在人物的披风、长裙这些面积相对较大的衣服时,若稍有不慎就会整张开裂,至于袍上的回纹、花朵则要通过雕和剪来完成。
工序也挺复杂,胡杨看了之后,忍不住问道“您不收点徒弟?可以将一部分工序让他们完成,提高效率。”
老吴很快就否定了胡杨的建议,他说,笋壳得挑,人物雕得塑。神态动作极为紧要,细节往往决定成败,一件成功的笋壳雕绝不能一时间一蹴而就,得用上水磨功夫才能一一完成。流水线作业不太可能。
“你这建议,也曾经有人跟我说过,我也认真考虑过,感觉行不通。”老吴说道。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