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讨要和氏璧,争论(3/3)
,还是首次有年轻男子向她明宣爱意,偏又知这宣爱者只是信口开河,不尽不实。本应心中不悦,不知为何却发觉很难真的恼怪他。而这亦正是寇仲无人能及之处,即使敌人也很难恨他。
自寇仲踏入此厅后,两人便一直针锋相对。而寇仲最高明的地方,是根本不给对手掌握到他的弱点破绽。以师妃暄的智能,对他亦要生出无从入手的感觉。
其实寇仲亦是有苦自己知。若论识见词锋,他可肯定自己及不上这清丽如仙女下凡的绝世娇娆。而她摆明是要来劝自己在一是辅助明主,一是退出争斗二者中选择其一。
假设自己是在理屈词穷的形势下严词峻拒她的“好意“,加上和氏璧的前科,只会结下这个谁都不愿招惹的美丽劲担所以只能以旁门左道的市井之法,配上坦率直接的态度,教她只能大发娇嗔,但又不会真的与他反目成仇。其中微妙处,确是难以言谕。
师妃暄美目凝注地瞧了他好半晌后,唇角逸出一丝仅可觉察的微笑,淡淡道“好吧!道、德、仁、义、礼五者究为何事,寇兄可否逐一道来?“
寇仲闻之愕然,心叫厉害。他本意是想把她气走,岂知她不但毫不动怒,还开出空泛抽象的题目来考较他,目的自是要他自暴其丑。
这等若迫他出招,再在其中寻找破绽,动摇他争下的信心。假如自己仍采先前言词飘忽的方法,只会令她心生鄙视。
一旁的苏白插话道“这像是科举场中的题目,师妃暄可否问些较和现实有关的问题?例如如何做个好皇帝?如何荡平下群雄?如何令万民生活幸福诸如此类。寇仲出身市井,自问比之高门大阀出身的公子哥儿,更懂回答最后那条问题。但若要他去应科举试,保证连榜尾都不会入。“
师妃暄瞿然动容,苏白这一番话却是令她惊醒,更知他巧妙地拿寇仲和李世民作出比较,令她感到如若以这种方式选取李世民,根本是不公平的一件事。等若能高中科举的,并不代表可以做一个万民爱戴的官儿。当然她自问非是只从别饶答话便作出定论那么草率,而是通过长期的观察来判断。
原本以为有苏白打岔,寇仲不会答她的问题时,寇仲却正容道“仙子所提出这道、德、仁、义、礼,实五者为一体也。嘻!弟有错吗?有道,人有壤,呢万物所应遵循的法则;道立后而德成,能坚持正道者便是德;所以道德常拉在一起。仁义则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来自恻隐惠他之心。至于礼嘛?则是以前四者为根基发展出来所有凡人都便须遵从的规范,以维护人与人间的伦理道德仁义的关系。“
这番话本是鲁妙子兵法书第一章开宗明义的序言,指出治兵之要,必须先明白人之道,其词曰“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昊,舜齐七政,禹叙九畴,文王以八卦陈道,周公定四时尽阴阳。孔子欲无有,老聃建之以常无樱兵道至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术,况于征战争雄之法乎?观之道,执之行,尽矣。放有仁、义、礼、智、信五德,见之者昌,弃之者败。“寇仲聪明绝世,从之而发挥,成为自己的理论。
师妃暄再次动容道“寇兄这番话微言大义,令妃暄不得不刮目相看。只想再请问寇兄一句,寇兄是为一己之私,还是抱着为万民请命之心,道出这番话来?“寇仲洒然笑道“若否认不是为一己之私,我便是有违道德;但只为己而不为人,就是欠仁义。所以都道德仁义,本为一体哩!“
nt
师妃暄首次感到自己拿这真人没办法,因他的答案如是为万民的幸福而去争下,她便可由此入手,动他以万民的利益为依归,去干最该做的事。
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