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三章 大秦自有国情在此(2/2)
摇着头进到静室,也不管张迁田荣等人聊得欢畅,径自闭目养神。
不多时,拍卖会开始,两购一工,购者,购铁购粮,工者,代工木梁,每个标替换一批竞标者,皆战战兢兢分立在木栅栏后头,小心翼翼,看着主拍的脸色出价,唯竞工标的二十个里吏、伍长,自带卷席,端坐在栅栏外头。
他们的竞标方式也最近李恪心中的拍卖,前后叫了十六次价,张里和头山里的两位里吏还顺道打了一架,齐齐失去竞拍资格,被列伍长轰出堂去。
这就是我寄予厚望的商业思维发端啊
李恪叹了口气,不等拍卖结束就出了静室,背着手在后院树林生闷气。
市亭才启用一个月,绿化倒是做得不错
一群人这才发现李恪心情不好,推了张迁与田荣做头,列两行追赶出来。
“尊上”
“去磋商处吧,我有事与你们谈。”
所谓磋商处,敲定贸易细节只是表面作用,更重要的是,李恪想赋予集商所一项重要的职能,公证。
大秦的商业手段在某些领域是非常先进的,比如商品入亭要先行质检,买卖双方要契卷证商,税收依照成交抽取等等。
但这些先进手段的源头并不是为了促进商业发展,恰恰相反,法家动出这许多脑筋,目的是为了严肃商贾,打压商业。
大秦不支撑大宗商贸,且对小宗散贸克以重税,吹毛求疵,故秦时大宗贸易与后世帝王统治下的商贸并无两样,秉承的仍旧是做生不如做熟,做熟不如做亲的原则,且大多习惯回避官府。
逃税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更关键是几千上万件商品得一件件查,只要有一件质检不过关,商队就不许入亭
而李恪对白羽亭的定位就是大宗贸易,因为只有大宗贸易,才能真正推动商业的发展。
为了引导商人入亭,回避开法家苛刻的市律,他甚至部分引入了期货概念,先成交易,后付商品,集商所发布,招标两个职能就是这么设计出来的。
可光是这样还不够,想要达成目的,李恪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买卖双方的互信。
在没有法律可依的时代,商业互信是商贸发展最大的门槛,人们只能通过血脉,人脉,亦或是不断地试探来积累信任,一开始就与生人进行大宗贸易,对秦人而言不辄于一场倾家荡产式的冒险。
李恪重又想到了秦律,布吏本就有质检和抽税的职能,若是从磋商环节介入公证,订立合约,使买卖双方都能得到官方和律法的保障,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对秦人而言,秦律可是天大的。
所以李恪在集商所设立了磋商处,三进了院子已观两进,这磋商处,想必就在后宅了。
李恪话音落下,田荣忙叫仲阑引路。
岂料仲阑一脸为难,轻声对田荣说“上丞,集商所就这两进,甚磋商细节,让商贾们私下去谈便好,官府为证,成何体统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