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零八章 大秦最后的战神(1/3)
在这世上,大概没有人真正清楚大垄断的商业模式究竟有何等威力。
诸强皆以为自己是因为李恪的强军健卒和知情识趣才把大雍排出攻伐的清单。却不知道一场展露肌肉的胜战本身并不能决定任何事,他们潜意识里对雍国生产力的依赖才是大雍被另眼相看的真正原因。
有数千支商队横行在战火纷飞的中原,他们穿越战区,片刻不歇,怀揣着通用于整个华夏的集商所验传,包办下下近半数的民用物资加工、八成以上的畜牧交易,近九成烈酒交易,三成左右的中低端军械,以及除秦以外,几乎全部的高端军械出口。
这些高端军械包括不限于大弩、秦弩、铁甲、皮擘特种橹盾、铁制利剑以及相应的零配件和常规耗材,拥有其中的任何一件,在大秦法制齐备之时,都足以让人伏法获罪。
而现在……
借由这场无法无的举世之乱,李恪以这些禁品为饵,一举把大雍的商贸环境打造成了一个完整的运营体系。
整个体系发端于商会,由经过全面审查的大商人们出面组建。
商会在各势力的都城派驻集商所,又在各县挑选本地人主持分所,在各乡里设置基站。
任何需要,只要是集商所的目录上有的,且顾客愿意接受议定价格的,便可以向集商所下单,担保或支付定金,集商所会将订单集中起来,发往大雍的商会总部,转入制造。
到了此时,有意触的商人们就可以去往各商会竞单,省去寻找客源和工坊的首尾流程,直接取货,跑单,结账,获利。
一场完全由大雍掌控,或者由李恪掌控的巨大生意由此而生。
作为下游,客户付出财货,满足需求。
作为商团,以工坊的成本为底价,三倍为标顶竞单,普一接单便自动获取双倍甚至更多的利润,而他们的代价,则是沿途的辛劳和乱世中人财两失的风险。
作为商会,以接单放单为运营手段,每单抽取成交价的一成为佣金,稳赚不赔,不受风险。
作为工坊,不仅能得到高昂的竞单价,同时还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而作为最上游的官府,除了在竞单成功时提前抽取成交价的三成作为商税,还可以隐性地通过接单和其他宏观手段,平衡各势力的发货量,吸纳诸强手中的资金和各种紧缺的物料。
大雍尤为鼓励以物料作为结算,使用的方法则是首先厘定各种物料的官订价,以上浮一成至三成的价格向商团回收,鼓励商团以货易货。
两个多月的时间,大雍已成立商会十四家,共有在册商团六千九百余户,勾连恪坊十家工坊、狼牙三家工坊、白于两家工坊并河间、雁门、上郡全部里坊,共同成为广袤中原的下工厂。
通过这种参考了计划经济模式的隐性调控手段,李恪用品类齐备,供应稳定,有求必应,质量上衬商品,飞速将大雍的商业侵攻播散到各个角落,轻而易举地对中原地区的制造产业形成了毁灭式的打击,实现了制造与商业力量的两项集中,彻底统治了中原的供需链。
可笑的是,他的对手们对此却一无所之,还一厢情愿地将一切归结到那场强弱悬殊的雍赵之战,口称着虽死无怨,心想着得不偿失。
其实一场胜战能有多少威慑力呢?
中原诸强之所以会揭竿而起,其原因完全是他们对权势的向往远超过了对生命的惜许。
他们根本不怕在追逐权势的战场上身死,甚至会将此视作一种荣耀。
而他们会有这样的错觉,只是因为李恪取得了眼见与理论的胜数。
在李恪看来,这份胜数比强悍无匹的墨军和训练有素的大雍四镇更为重要。强兵只是扶苏未来接掌中原的利刃,供需才是李恪改造大秦的第一块奠基石。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