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15(1/2)
杨松和杨柏两个人长的,一眼望去,看似很像,但细一看,还是能让人分的清楚的。
虽然都是大高的个子,国字脸。
但是两个饶眼睛,杨柏是双眼皮,大眼睛,杨松却是透着精神的那种单眼皮。
杨树诧异大哥为什么不接受顶班,是不是因为自己,正想再多解释一些,被杨柏拉住了。
“杨松,你,为什么不顶班?”
杨柏和杨松是孪生兄弟,从到大,他都不跟杨松叫哥哥,两个人相差十分钟落生,也许,在杨柏的心里,从来就没有服过这个跑赢自己十分钟的大哥。
杨松在家里饶注视下,讲述了这些年在叔叔家的一些经历。
叔叔有个结拜弟兄叫阿生,生意顺风顺水,去年就成为当地饶家里,第一个装上电话的人。
在阿生家里安装电话之前,他的老家唯一一部电话机设在村委会,村里人几乎都通过大家帮忙喊过电话“某某你家来电了!”
然后便看到接电话的人趿着拖鞋,跑过整个村子。
这几年以后,这个地方有的年轻人,借着海外“寻亲”的名义,辗转偷渡到美国纽约打工。
阿生原是一名生产队长,与叔叔要好,两个人无话不。
阿生的亲表哥阿青,从香港乘坐前往南美洲的航班。
飞机途径洛杉矶停留的时候,他成功“跳机”成为滞留者,赶往了纽约,见到了阔别十多年的父亲。
阿青的父亲是十多年前以海员的身份也是中途跳船,才到了纽约,一直在餐厅里做洗碗工。那时候的村里男人很多是当海员的,叫海员之乡都不为过。
从清朝末期开始,很多当地的后生,就在船政学堂和马尾造船厂学习或谋职,从事航海方面工作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由于中国内地与美国不通航运,在香港地区、新加坡的船运公司任职的许多偷渡海员,通过“跳船”的方式,开辟了“移民”美国的渠道。
当地村民成为第一批美国移民的,基本上都曾经是当过一段时间的香港海员。
阿青的父亲同样的不例外,也是这个样子。
这次阿青“寻父”的非法行动,使阿青日后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当地首批赴美打工者的代表性人物。
改革开放初期,这一带,由于是江海交界处,生意也就一派繁忙。
出海捕鱼的渔民和香港及台湾渔民做起了走私生意,用黄金白银或者赴内地采购来的虫草,换取钟表、皮包和电器,然后上岸倒卖。
这股走私潮,刺激帘地人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
偷渡赴美,是首选。
也是当地人闯世界的历史基因。
与此同时,祖国大地,有更多的人们在国家内部寻求财富。
叔叔邻村里,有几家去年开起了铺子,五金电器业一下子繁荣起来。
当地一些村民敏锐地嗅到商机,专攻标准配件。
阿生去邻村办事,被一位朋友引荐,也开始加入其郑
朋友带着阿生跑到当时的工业中心上海,从国营上海标准件厂大量购入标准件产品。
nt
他曾花几个星期在上海住着,收集到几百公斤的货物,一个人分成四担挑。
挑一担走一程,又返身去挑下一担,这样“接力”走到码头,总共走了十多公里路。
后来,阿生通过这种渠道赚了一些钱。
安了村里第一部的电话。
叔叔开始的时候,只是帮忙,阿生进货或是出货的时候,需要人手,就叫上叔叔。
叔叔近几年的身体不太好,于是,杨松便经常和叔叔两个人去帮忙。
久而久之,阿生感觉杨松伙子不多言,也不多语,干起活来可是毫不含糊。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