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跑不跑(4/4)
有人家的春蚕都能一养就收好几茬。
大多数的里人,还是只能养一茬算一茬,产量也不怎么稳定。
白芸里养蚕技术最好的还是祁家的妇人,一纸可收得三十七八斤的水平。
蚕社中,蚕养得最好的自然是椿家。
不过他们一家子就和柳家一样,都是走的不声不响闷声发财的路子。
这可能也是他们两家合得来的原因之一。
柳家一年到底能够收多少茧,别家是没数的——由于新的养殖技术的推广,农家养蚕的禁忌益发多起来。
到了养蚕的季节,农妇们轻易都不太去别家的蚕室里参观了,一应的技术交流,全凭口授。
随着桑田的广泛种植,拥有自家蚕室的人家越来越多,过去那类简单搭伴养蚕的模式也越来越少见,反倒是如蚕社一样的合作方式逐渐多了起来。
今年的春蚕养殖比较正常,白芸里的农户们,大多也能正常应付今年的夏税。
五月底的时候,乡里的啬夫大人又带着一帮人马上山下乡地收取绢绵来了。
“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还是那些身着皂衣的税吏,带着尺秤和账簿。
便连税吏们的脸色都一样黑得发臭,仿佛对应付这差事也有老大的不愿意。
便连这夏税收完之后的程序也走得差不多——
召集里人们开会的里胥曲家阿翁皱着眉头表示,今年有一项不幸的消息,夏税收完,白芸里也摊派了新的徭役。
不等秋收之后,不在农闲的季节……他们里中,有一户算一户,所有的人家都得户出一丁,去什罗县与隔壁大胜县之间的什么地方修筑河堤,顺便开挖沟渠,以修建新的灌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