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求订阅)(2/3)
多,也越来越响亮。
有不少身居高位的教育部官员,或者一些“杰青”、“长江”、院士大佬提出类似的倡议。
世间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或许在将来学术圈的评判制度真的会有所改变也说不定。
但新制度会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许秋是真的想象不出来。
学校、院系内部进行评选?
显然不合适,因为同一所高校内部不会有太多研究领域重复的研究者,也就是说系里的老师们彼此之间的研究领域大多都不相同,他们彼此之间很难客观的评论其他人工作的好坏。
比如,对于有机光伏领域的人来说,他们很容易明白许秋开发的IDIC4F材料把器件效率突破到13,同时还能制备大尺寸、厚膜的器件,是一件多么意义重大的事情。
而放在外面,想让其他人领域的人明白这一点,就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进行举例说明。
那么定期组织同行一起开会,搞一个“华山论剑”,一起来一场思想上的碰撞?
听起来很合理,都是同行聚在一起,比较容易一分高下,也能听懂彼此之间都干了什么。
不过这样做太麻烦了,大家都是日理万“机”的研究者,有各自的事情要忙碌。
像一些研究者比较少的冷门领域还好,组织起来不难,而像一些热门领域,加起来五六十号人、上百人,这种规模的会议,每个人都讲一讲,不得开一个星期、半个月。
每年开个两次这样的会议,一个月时间就啥都不用干了。
虽然想象不出来新制度的呈现方式,但为什么现在舆论发生了转变,许秋倒是大概能想明白。
简而言之,之前的方针过时了。
任何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也都是有时效性的。
一些观念或者方法放在现在看有很大的问题,但放在过去的某个历史时刻,可能就是救命的稻草,是一剂强心针。
比如沸沸扬扬的房地产,现在看来问题非常严重,房地产发展的很畸形,高房价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生育欲望降低,进而引发人口老龄化等等问题。
但往前溯源二十年,在那个时候假如不大兴房地产,国内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可能不会如此的迅猛,也不会让种花家只花了20年的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30年、50年甚至100年的路。
二十年前,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有了钱,他们会选择干什么?消费吗?
消费是不可能消费的,钱几乎只有一个去处,那就是银行,都存起来啦。
而老百姓的钱都在银行存着,不去消费,那么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没有人买;
商品没有人买,工厂老板就要亏钱,和小姨子跑路;
小姨子跑路了,工人的工资就发不出来;
工人的工资发不出来,工人就没钱消费,依然存着钱紧巴巴的过日子。
恶性循环……
换句话说,问题的本质就是货币的流动性不足。
那时的国家之所以选择了房地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房地产在那个时期,是最能够让货币、商品流动起来的一个手段。
本身消耗的货币是一方面,关联的装修等业务也会带动相关产业商品的流动。
其实,本来还有一个股市的,但那个时期国内的股市问题很大,靠不住。
“房产兴国”虽然是戏称,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确实也没有说错。
只是世间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享受了“房产兴国”的好处,也就要支付其对应的代价。
与之伴生的就是超前消费,或者说负债的问题。
据说,现在全世界2的人掌握着世界118的财产。
这个数值可能是虚指,但超过100是肯定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