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 有机光伏领域公认的一道大门槛,成功跨过!(求订阅)(4/6)
r,有效期是一个月的时间。
另外,他还收到了魔都本地一家创业公司的offer。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制作3D打印机器的,像这种小厂就没有设置有效期这种限制条件,表示只要人能过来,随时都欢迎。
&nffer,现在则是offer太多了,他都不知道该怎么选了。
对于博士应届生来说,第一份工作的选择非常重要,事关之后的职业发展。
毕竟都这个年龄了,除了科研外的工作经验几乎为0,如果第一份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经验和锻炼,之后跳槽转行的难度非常大。
田晴依然保持着慢节奏,撰写“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工作的文章,当前进度两成半,目标期刊ACSAMI。
陈婉清负责调试从蓝河公司买回来的“第一代薄膜打印仪器”,现在仪器被安放在江弯实验室的通风橱中,同时,学姐也和许秋、韩嘉莹他们进行了刮涂仪器操作方面的交接。
许秋上周主要忙着大会相关的事情,几乎没有做实验,模拟实验室中叠层器件效率突破15的结果,只有他自己知道,也不好在组会上讲出来。
于是,许秋决定把自己在大会上总结的内容,和其他人分享一下。
这些内容对他自己来说,意义不大,不过对于刚刚入门的研究者,比如莫文琳、邬胜男她们来说,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她们这半年来虽然也都发了不少文章,但相对来说比较“偏科”,因为许秋只让她们专注于某一个细分领域的研究,对于其他细分领域的了解相对比较少。
现在刚好可以通过这次机会,让她们把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提升起来。
知识总是不嫌多,就算暂时用不到,日后写文章,或者做实验的时候,说不定就用到了。
韩嘉莹开始撰写H5给体材料的文章,目标期刊JMCA,当前进度三成。
同时,学妹还进行了关于PTQ1材料的相关表征,现在数据完整度大约七成。
主要缺光源的数据,还有送样去的核磁等数据没有返回来。
核磁的话,耐心等待即可,光源的话,在月底还有一次测试机会。
这次光源测试许秋不打算过去,因为现在基本上课题组里全员都是熟练的光源测试工了,他去不去影响都不大了。
另外,不论是H5还是PTQ1,这两个工作魏兴思都没有打算送样到NIM进行第三方检测。
一方面,魏兴思组里的口碑已经打了出去,就算不做第三方检测,其他研究者也不会对结果进行质疑。
毕竟是当下有机光伏领域世界纪录的保持者,都已经做到了13.5,不至于在11、12效率的体系上造假。
而且现阶段11、12的效率也已经属于较为正常的水平了,很多其他课题组都重复出来了这个结果。
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省钱。
第三方检测要收费可以理解,但收费收的这么贵,如果每个体系都检测一次,实在是有些遭不住。
而且还得让人亲自去跑一趟送样,也是麻烦。
这周的大会和邬胜男没太大的关系,因此她的工作继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主要是继续润色杰青基金的申请书,顺带辅导两个本科生进行FOIC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器件测试等实验。
魏兴思打算在年底前把两个项目申请书的初代版本都写出来,这样等寒假结束回来,再稍微改一改就可以直接提交了。
莫文琳因为大会的缘故,只做了三批器件,不过性能都还不错。
首先是基于J2:PCE10:IEICO4F的体系,效率12+,已经开始整理文章,打算投一篇AM的子刊AFM。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