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章 水师(1/3)
隋炀帝开大运河,宋得其利。大名府周围有良湾三处、渡口八个,尽得水运之利。
除了运河,还有黄河,同样贯穿河北东路,直到宋金两国的边界,东流入海。
不知何时,大名府城西30里,黄河和运河交汇处,一个巨大的船厂建成了。
一级级的水泥阶梯,沿着河堤一直向上延伸出去大约两里,便是巨大的“黄河船厂”了。
黄河船厂沿岸达十里左右,清一色的水泥墙,巨大的厂房里,木料堆积如山。船厂西头,两个巨大的船坞,则是用来修船和建造船只。这样船坞内修造船只的方式,比西方最早的船坞要早400多年。
除了“磻阳务”旧有的一些船匠,有来自民间的匠人,也有来自原大宋朝廷都水监的都料匠,组成的船厂的技术骨干。
即便如此,整个“黄河船厂”也不过有300多工匠,比起东南沿海,甚至是长江沿岸的各大船厂,规模也要小上不少。总的说来,“黄河船厂”更像是一处军用码头和造船的合成体。
船厂不仅制造漕船,也制造战船。为了制造船只,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船厂按照船样设计图纸进行造船施工。先绘制船图,然后造船,这也是船厂的一套标准生产流程。
“相公,如今修造的战船,乃是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用桨四十,江海运河无往不可,往来极轻便。这也是参照了黄公从福建带来的船只。”
络腮胡子杨范,规规矩矩地给王松介绍着船只的生产情况。
王松点点头。泉州造船技术,独步海内,福船更是天下闻名。相比于海船,内河战船的构造和建造也是截然不同。
海船一般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密封仓,吃水深,抗风浪强。而内河船吨位小,平底构造,也和内河水流平缓,水位浅有关。
“船厂可以造海船吗?”
王松的话,让杨范一阵苦笑。
“相公,船厂的工匠,多是北方人,平日里造的都是漕船,造海船的太少。山东的海船造船工匠不少,但山东吗……”
杨范没有说完,王松心里明白,山东是刘豫的地盘,想要挖人,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况且,海船所用木料十分苛刻。船底的龙骨要用黄花梨木。这种黄花梨木,只有在山东密州当地的一两处山林才有。小人知道去那里可以找到。”
杨范苦笑道:“相公,如此折腾,还不如从南方,比如泉州买进海船,一来价钱上便宜,二来海船的好坏也有保证。”
王松长吸了一口气。看样子,是得找一处造海船的对方了,最好是出海口,否则,海船造出来,难道要从内河拖到海里去
“这内河的战船,也用水密舱吗?”
看到船匠们正在铺水密隔舱,王松有些诧异。他没有想到,如今的战船,也已经要求如此严格。
“相公,这是自然!”
杨范点点头,正色道:“战船上要放火炮,事关将士们的生死,水密舱马虎不得。要查看水密舱是否用扁铁和钩钉钉牢隔舱板;还要查看隔舱板与船壳板的隙缝处有没有用桐油灰完全密封;还要查看隔舱壁板是否紧密结合。一旦船底破损,也可继续作战。”
战船长十丈,宽三丈,三层,前后两支桅杆,主桅杆为风帆,每侧二十支船桨。船头尾都是海船尖头,乃是不折不扣的战船,即便是用于海战也未尝不可。可载兵150200人,船上不设篷窗,避免着火自困。船头重炮,两旁则分列6门小炮。
更重要的是,此船的坚硬程度远远高于普通的漕船。毕竟这些船只原来用于海上贸易,能经得起海上风浪,自然在内河横冲直撞了。
关键是战船是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江海运河无往不利,可见船匠们的智慧。
看着一艘艘带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