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魏国的出路(2/3)
十二诸侯国施加影响,以此换取齐国对魏国的支持,组建‘魏齐同盟’。
第二个是‘联韩梁’,即在‘魏齐同盟’这个大框架下,拉拢韩国、少梁组建一个以魏国为首的小联盟。
如此一来,待等他日魏国击败秦国之后再掉头对付齐国,就相当于‘魏韩梁三国同盟’对抗‘齐卫宋以及泗上十二诸侯的同盟’。
别看‘齐卫宋以及泗上十二诸侯的同盟’很唬人,其实这个联盟水分相当大,哪怕是这个同盟中处于第二位的宋国,惠施认为也不见得是少梁的对手,卫国与泗上十二诸侯就更别说了。
到时候韩梁两国替魏国解决掉宋、卫与泗水十二诸侯,留下魏国与齐国单独抗衡,齐国怎么赢?
或许有人会说,惠施怎么将赵国给落下了?
事实上惠施早前就预见了魏、赵和解,毕竟当时赵国已经不再是魏国的主要针对对象,而赵国也支撑不住继续与魏国交战,两国的和解是必然的事,之所以没有将赵国纳入联盟,就是考虑到韩国。
说来有点拗口,惠施认为促成魏韩梁三国同盟的前提,是默许韩、赵、少梁三国结盟,否则绝无可能说服韩国助他魏国击败秦国。
因此魏国不宜过于拉拢赵国,避免韩国感受到威胁——少梁则不在其列,毕竟少梁是韩国最稳固的盟国。
换而言之,惠施看出促成三晋同盟不切实际,因此在韩、赵两国之间选择了韩国,且让少梁取代了赵国的位置,有意组建一个‘小三晋同盟’。
鉴于少梁的体量,‘小三晋同盟’自然不如真正的‘三晋同盟’强大,但若双方真正较量起来,‘小三晋同盟’可未必会输,对上‘秦楚同盟’或者‘齐卫宋以及泗上十二诸侯的同盟’,也毫不逊色。
说实话,惠施的这个主张其实相当具有可操作性。
但很可惜惠施是瑕阳君一派的人,魏相公孙衍既已与瑕阳君撕破脸皮,又怎么会采用惠施的主张?
于是公孙衍又自己想出了一个‘联三晋、抗秦齐’的外交思路。
顾名思义,就是联合韩国与赵国,组建三晋同盟,对抗秦国与齐国。
说实话,这个思路远不如惠施的主张有可行性,别说秦、齐、楚三国,就算是韩国也不会认同——除非韩国希望日后以‘韩梁同盟’去对抗‘魏赵同盟’。
但没办法,为了维持在魏王心中的地位,公孙衍只能硬着头皮去促成三晋同盟。
三月上旬,自魏王与赵侯于漳水缔结《漳水之盟》后返回大梁,公孙衍便献上了‘联三晋、抗秦齐’的策略。
不得不说,这话可谓是说中了魏王的心坎。
自从在河西、河东两场战争中意识到他魏国已经不如巅峰时期那样强盛后,魏王便退而求其次地考虑起了‘三晋同盟’的事,毕竟这事天下各国谈论地太多了,以至于魏王也坚信,只要他能促成以他魏国为首的三晋同盟,那么他魏国恢复霸主时期的辉煌也就指日可待了。
公孙衍这项远不如惠施可行的策略,因此反而受到了魏王的采纳。
不过,如何说服赵国出兵相助魏国夺回河东呢?要知道魏赵两国刚刚和解,再者赵国在先前的战争中元气大伤,除非魏国许以重利,否则赵国如何会答应?
在这件事上,不得不说公孙衍确实有水平,不愧能当上魏相,他给魏王出了一个主意:“许赵卫地。”
言下之意,即将卫国之地许给赵国,默许赵国攻打卫国,以此换取赵国派兵相助。
魏王先是一愣,随即大喜。
要知道卫国在上一场战争中背叛了魏国,魏王对其恨地咬牙切齿,但由于卫国投靠了齐国,他也不敢报复卫国,如今即许诺赵国卫地之便报复了卫国,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欣喜之余,魏王又犹豫问道:“如何向齐国交代?”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