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十旗(1/2)
岳讬回到皇宫向皇太极复命,崇政殿上只有皇太极、豪格、范文程三人,连侍立之人都没有,好在头顶上也没有袁承志。
皇太极的身材高大壮硕,但丝毫不见粗笨,一副成竹在胸的表情,显得十分轻松:“他们果然不肯答应借兵是吧。”岳讬说:“皇上所料不错,南朝未到山穷水尽之时,果然不肯借兵。”
皇太极说:“这些日子你多有委屈,待此事一成,便可复你王爵了。”岳讬感激道:“爵位者,身外之物,只求为皇上效力。”
是不是真感激不知道,反正气氛是挺和谐。
岳讬将入塞清军带回之后,立刻遭到了代善、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等人的围攻,指责他作战不利,以致将士多有损折,对多尔衮之死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说来也奇怪,另一时空病死在济南的是岳讬,但是多尔衮返回沈阳之后被群起弹劾的还是岳讬。
皇太极当即表示,岳讬的罪虽然还没到杀全家那么严重,但还是要处罚的,他决定褫夺岳讬镶红旗旗主之位。
但谁也没想到,皇太极又借机对八旗体制进行了一次大调整。
首先,皇太极宣布镶红旗的旗主改由岳讬的弟弟硕讬担任,岳讬和他所辖的佐领全部从镶红旗调出,编入正蓝旗。
其次,皇太极将正蓝旗的旗主改为饶余郡王阿巴泰。阿巴泰也参加了此次入塞之役,但一直负责带领一支偏师到处劫掠,所有大战都没赶上。但正因为如此,他指挥的军队阵亡人数很少,又没感染瘟疫,而且抢到了占战利品总数一半的人口牲畜。本来他就是皇太极的哥哥,虽然母亲出身低微,但战功多,现在做旗主已经很晚了,他刚刚立功,谁也不能提出异议。
而原本正蓝旗的旗主豪格及其所辖佐领则单立一旗,称为正黑旗。
最后,就是多尔衮死后所留佐领的分配问题了。镶白旗旗主之位当然得交给阿济格,但皇太极提出,因为多尔衮无子,他把自己的第五子硕塞过继给多尔衮为嗣。
硕塞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地位极低,低到皇太极竟然在她生下硕塞之后不久就把她赐给大臣为妻了。因此,硕塞绝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可以放心地作为豪格的辅弼。硕塞今年已经十一岁,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参与议政了。
两白旗当然反对这种安排,他们主张将阿济格的次子傅勒赫过继给多尔衮。但是经过几次换旗,皇太极一系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反对无效。
硕塞继承了多尔衮的兵马,从镶白旗中分离出来另立一旗,是为镶黑旗。
皇太极还重新编制了各牛录,最近从北方搜括来的东海女真、索伦、锡伯、卦尔察丁口全部编入满洲佐领。丁口不足的,靠抬旗来补足。有朝鲜包衣在作战中救护主子,直接被抬成满洲人。
最终,新的十旗共有三百个满洲佐领、一百个蒙古佐领、一百个汉军佐领,各旗除原有满洲都统之外,再增设一个蒙古都统,一个汉军都统,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设置虽然在纳敏夫的搅和之下有些波折,但最终还是设立了。
皇太极自领的正黄旗有七十一个佐领,镶黄旗有七十二个佐领,豪格的正黑旗有四十个佐领,硕塞的镶黑旗有三十一个佐领。皇太极父子直接控制的兵力,占到了全军总数的四成还多。
多铎的正白旗有六十一个佐领,阿济格的镶白旗有三十一个佐领,虽然仍是实力派,但在全军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到两成。
代善的正红旗有五十五个佐领,硕讬和杜度的镶红旗有三十九个佐领,阿巴泰和岳讬的正蓝旗有四十二个佐领,济尔哈朗的镶蓝旗有五十八个佐领。其中,阿巴泰、济尔哈朗、岳讬、硕讬四人都比较倾向于皇太极。硕讬原本和多尔衮走得比较近,现在多尔衮死了,皇太极也可以放心大胆地用他了。这样算下来,皇太极已经对清军中近七成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