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十旗(2/2)
的兵力有了比较强的掌控力。
豪格问道:“父亲常说,伐明如伐大树,当先翦其枝叶,从两边砍斫,其树自仆,为何此番如此焦急,连索伦、朝鲜之事都搁下了?”
皇太极说:“索伦博穆博果尔,亦一英雄,然索伦乃穷困之小族,地广人稀,济得甚事,早晚为大清之马前卒。至于朝鲜,总不至为几个奴仆所灭。国家之事,以农、工为本。农兴则粮足,工兴则兵戈利。若是以往,伐明当缓。南朝农事废弛,工匠流亡,我国日强一分,敌日弱一分,此消彼长,自可胜之。可今日之情势,又不同了。”
范文程说:“圣上所言极是。盖以为明劲敌者我国也,抑则流寇也。正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今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三贼各自割据,设立官府。李闯若为只知烧杀抢掠之寻常盗贼,则守土不流乃自取灭亡,洪承畴一战可擒之。既迁延至今,定是因李闯张官设吏,开科屯田,以致防御坚固。趁其贼性未除,根基不稳,人心不附,以我大清军势之强,尚可一战破之,若待其养成势力,恐为长久之祸。”
范文程的说法还是比较客气的,皇太极则可以说得直白些:“若是让李闯在南方经营数年,甚至兼并献、曹二贼,据南方半壁,北收秦晋之兵,抚中原流民,其势将更盛于洪武元年之明朝。残明可当其一击乎?我国以辽东一隅之地,可与其持久抗衡乎?我国所恃者,兵强马壮,南朝所恃者,地大人多。我国小而穷,却能以举国之财力养旗人,故兵强马壮;南朝地大人多,却以钱粮供贵胄豪门挥霍,故其军羸弱。李闯拷掠富户,已得巨资,若再能均平赋税,首重军事,其兵粮饷既足,纵一时不强,久后必强。若李闯无能为此,自不足为虑,然我国之气运,怎能寄希望于李闯的无能呢?”
岳讬、豪格一齐点了点头。皇太极说:“虽然这般背弃盟约,以强力取之,定有骂名,但只要我兵长胜不败,降我者必多。自锦州至偏关,两千里边塞之明军,皆为我之前驱。凭此天下无敌之军势,一鼓荡平中原。李、张、罗三人纵有窦建德、张士诚,甚至汉高明祖之资,割据时日如此之短,也不及筑墙积粮,终非我大清二十年经营之敌手。凭此一举,可立我大清数百年不拔之基业。若迁延时日,待流寇养成羽翼,与官绅一同以华满之辨抗我,恐欲归兴京为土司亦不可得。”
皇太极说的这些话,每一句都切中要害,清朝不能再等了。在这个时代,个人武力的作用越来越小,一个政权只要没像明朝这样腐朽到家,只要有钱有粮,就会有强大的军队。倘若中原被一个新兴王朝统一,清军以区区一个辽东所产的钱粮,无论如何也不能和这样的庞然大物拼消耗。那样的话,结果必然是走向灭亡。
因此,清朝唯一的办法就是趁着明朝已经坚持不住,新政权又尚未稳固这个旧力已尽、新力未生的时机,一举将二者同时击垮。只此一途,别无他法。
皇太极算准了一切,却唯独没算到一点。他的计划中,流寇是正常的流寇,就算再厉害,个人能力的上限也绝不会超过刘邦和朱元璋。然而现在,有了王瑾这个不正常的流寇。他当然没有刘邦和朱元璋的能力,但他却有参考答案。闯军省略了大部分的试错步骤,直接朝着迎战清军的终极目标狂飙猛进。皇太极以为的时机正好,其实已经晚了。
但即便如此,皇太极给中华文明带来的,也是一场前无古人,在这个时空甚至可能后无来者的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