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投诚的艺术(1/2)
不出皇太极所料,李自成并没有追击他,而是将亲军和后营的主力撤回了凤阳。
贸然追击清军,不仅有可能加剧自身的伤亡,而且有可能受到宿州瘟疫的影响。清军虽然依旧兵力强盛,但士气已丧,无力威胁闯军,反倒是西边的明军麻烦更大。
闯军倒不是怕明军来攻击自己,洪承畴要是敢这样干,闯军挟虹县大捷之威,有把握将之一鼓击溃。可麻烦的是,洪承畴投降了。
不是降清,也不是降闯,是向西营投降。
虹县战役前后,闯、西、曹、包、明、清六家的部署,让谁来看都会一头雾水,这打的叫什么仗?
这六方的部署全都不可理喻:李自成在河南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可是除了刘芳亮渡河攻击之外,就没有别的动作了;张献忠明明侧翼有威胁,却把大量的兵力放在了长江沿线;罗汝才进攻山西这一手还算正常,可是他却并不急着扩张地盘,而是想尽办法牵制阿济格;纳敏夫不抢富裕的地盘,却去啃大同这块硬骨头;明朝空有十几万大军,却完全按兵不动;清军的皇太极兵团和阿济格兵团之间露出一个巨大的空档,也是大违用兵常理的。
唯一正常的,就是北方的各路反清义军了,他们还是照常在清军后方袭击破坏,就像每次国土沦亡时沦陷区军民都会做的一样。
这一切反常的关键,其实就是洪承畴。
只要洪承畴不动,比另一时空聪明多了的崇祯就担心把手上最后一副家当也输掉,不敢让开封明军轻举妄动,因此皇太极和阿济格之间的空档也就不守而守。
可崇祯不敢攻击清军,不代表他不敢攻击闯军或曹营,只要开封明军还在,河南就必须有重兵驻守,毕竟明军对于河南的粮食早已垂涎三尺了。
而张献忠的布阵则是由于李自成,只要李自成还在淮河上游,西营的侧翼就是安全的,但是,只要李自成还在长江上游,西营的后方就是不安全的。
张献忠对于李自成的评价和罗汝才对李过、刘芳亮的评价差不多,他相信李自成绝不会把自己出卖给清军,可是保不齐哪天闯军的炮舰就会顺流而下,直接和长江口杀进来的水师会合,端了西营的老窝。李自成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也可以共富贵,但谁要是威胁他的权力,他出手也绝不会容情。之所以现在还没显现出来,是因为他在闯军内部太强势了,除了王瑾根本没人能威胁他的权力。一般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但对于张献忠、罗汝才这种水平的人来说,这是皇太极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
罗汝才是没有办法,他的地盘太小,毫无纵深,李自成要是想打他,他什么办法都没有,索性干脆大大方方不对闯军设防,闯军要打过来,他就再去当流寇。而张献忠认为以他现在的兵力财力,又占据江南形胜之地,再不济也不至于让李自成一击就灭了,而李自成又不可能在清军未灭的情况下长期用兵江南,所以他就得留兵保卫南京了。李自成无法一击而克南京,就不会攻击,如果他像罗汝才不守洛阳一样不守南京,李自成认为可以迅速攻取南京,短时间内吞掉西营,说不定就要动手了。
这一次皇太极和李自成会战于虹县,洪承畴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再明显不过,摆明了是要清强则投清,闯强则投闯,然而谁也没想到,李自成白费了这么大力气,打走了皇太极,洪承畴竟然投降张献忠了。
闯营诸将现在是满脑袋问号,这是什么操作?
不过,最初的疑惑过后,李自成倒是看出了其中的门道。
投清,他洪承畴毕竟不姓爱新觉罗,顶大天统辖几个佐领的汉人,倒是可以长保子孙富贵,但并非最好的选择。
投闯,还不如投清,被夺权是肯定的,李自成绝不可能相信他,能不能保命都难说。
而现在洪承畴投降了西营,局面一下子便大不相同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