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投诚的艺术(2/2)
洪承畴的投降,导致整个淮北地区都被西营控制,西营统治区和归德的明统区接壤,封住了闯军北上的道路。
洪承畴现在所想的,与李自成想的也差不多。
投闯,军队肯定会被拆散。将领的家丁编入复辽营,身体素质不够好的全部遣散种地,十几岁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送去新兵营,剩下的分散到各省的卫戍部队,这七万明军会被吃得一干二净,洪承畴可没有自己的家丁,变成光杆司令,还不是任人宰割。
而西营则不然,张献忠没有那么大大地盘,江南人口稠密,就算要把这些明朝降军安置为农,也只能集中在被天灾、饥荒、苛政、战乱、瘟疫折腾得人口大减的淮河流域。
其实闯军手上可分配的土地也不多了。按洪承畴的想法,闯军在南方夺了那么多藩王的庄田,土地应该很充裕才对,但是王庄上也是有佃户的,闯军总不能把他们赶走。不仅不能赶走,还得和他们签永佃契,让他们做国家的佃户。所以,闯军并没有那么多抛荒土地可以分配,福建沿海的卫所兵和郑氏降兵甚至有只分到一亩地的。很多人把这一亩地佃给别人,自己下海谋生去了。
但是有这一亩地也很要紧,海上的生意,不管哪一行都危险,而这一亩地至少还能稳定地每年些粮食,至少能让自己落魄的时候别饿死。
此时,洪承畴和一干明军降将已经到了清江浦。张献忠召他们来淮安见面,他们心中是颇有疑虑的。然而仔细分析之后,他们觉得还是应该来这一趟,如果张献忠在这里把他们一网打尽,那陷入混乱的七万明军肯定会被离得更近、兵力更强的李自成吞并,对张献忠没有任何好处。
张献忠手中的钱粮尚有富余,但他缺少经验丰富的战兵,这七万明军的投靠,对他大有帮助。明军和西营老兵的武力,加上张献忠清除一大批士绅、重新清丈田亩之后江南的庞大财力,让张献忠一下子拥有了可以和李自成分庭抗礼的实力,四大反王中闯军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了。
洪承畴和祖大寿、吴三桂、高第、马科、刘泽清、刘良佐、金声桓七大总兵,都已经到了清江浦,明天就要进淮安面见张献忠了。
投降闯军和清军,洪承畴没法讨价还价,只有在张献忠面前,他才有提条件的资本,虽然张献忠的做事风格不像李自成和皇太极那样容易推测,但这已经是洪承畴想得到的最好的出路了。他得罪农民军太深,农民军一旦速胜,难免兔死狗烹,但如果投清,清军又很难打得赢。因此,维持李自成和张献忠之间的平衡就是仅剩的办法了。张献忠如果不优待洪承畴,就会失去收编这批明军的机会,长居李自成之下。
让李自成收编这七万明军,控制淮北,则开封明军也在李自成掌中,消灭明廷之后,在中原屯田,其他三大反王加在一起也赶不上闯军的实力了。张献忠如果理智地做出决定,就只能优待洪承畴。
至于张献忠肯不肯理智,那就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