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春秋(13/20)
即《史记》 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平王迁都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因周幽王宠信褒姒,废太子宜臼。宜臼逃至申国,他外公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外族)推翻周幽王。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今西安),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今洛阳)。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
王室衰微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渐渐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周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最后平王东迁,使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周平王因为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得罪了当时强国郑国,不得不与郑庄公互换人质,将儿子王子狐送到郑国当人质,史称”周郑互质“。
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以上两个事件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郑庄公带兵东征西讨,小霸中原(史称“郑庄公小霸”)。
诸侯国划分
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等。
齐国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子牙之族,他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已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齐国已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 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宋国
宋国是周朝三恪之一,国君子姓,国都亳(今河南商丘)。 周武王伐纣,商朝覆灭,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历史记载宋襄公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戌因为和晋楚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